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

教會在人前的角色

基督徒最熟知的在世上要扮演的角色,是作鹽作光(太5:13)。作鹽,是為社會加添品味、調和人生、防止腐敗等等;作光是讓世人能看見,比對出黑暗,顯出美善、有光明的前景……。

論到作鹽,教會和信眾要作工也不太難。搞些社區活動與眾同樂,關懷生活滿是苦澀的人群,都只不過是擺上一點人力物力,付出付得起的代價。這樣的工作,也有不俗的回報,教會可以被社區認識、被受居民的歡迎!(所以其實是“是俗的回報”) 教會有好名聲自然是傳福音的好條件,不容錯過;但那也只是作鹽的部分功能。在調和無味、酸、苦的生活以外,也需要調和紛爭、戾氣,調和強弱和貧富…….。鹽若用於防腐,就是說信徒需要面對人性的病毒、社會的罪惡。問題是,信徒對人性的軟弱有多輕忽?對社會的問題有多無知?結果是我們避重就輕,選擇做容易的角色,只願花有限的代價去換取一些人的稱讚。

但在人前那光榮的模樣並不是真正光明之子的面貌。

主耶穌傳天國的福音,教導真理,醫病趕鬼,帶來讚賞和稱譽;祂也不怕與撒瑪利亞婦人和迦南婦人針鋒相對地談話,帶出真道。這些我們都會,也會盡量去作。傳福音的事,教會信眾不會多異議,即使一些“好大喜功”的大佈道會、大特會,也不厭其煩地參與。

但福音書也記載了主耶穌一些不甚和平的事跡。主訓斥當權的猶太人和法利賽人、潔淨聖殿等行徑,其實都顯出作為神兒子的對神子民群體的要求。雖然有人認為宗教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社會,但基督徒能有像主那樣的行為嗎?主說「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」,那是我們作為光明之子應有的角色。我們致力於「使人和睦」,也要不辭「為義受逼迫」(太5:9,10)。

在實踐上,我們有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,那是大眾的共識,所以教會會搞社區、關懷長者和弱勢街坊等活動,好表達教會是社會一分子,也可算是天國(神的國)在人間標記!不過有了憐憫(的表現),教會也需要秉行公義,不可規避,這也是神的旨意,是舊約先知到主耶穌一脈相承的使命。

只是有人喜歡說“政教分離”,所以教會不應涉足政治;何況世人自己都認為政治都黑暗的、污穢的!因此不少教會都盡量不談政治,講到社會則偏重關懷弱者,算是有點交代;但這一點作為,能讓教會在各樣政治運動之中明哲保身嗎?強拆十架經已不是突發新聞,隨之而來的,是時有聽聞教會聚會遭受監管、傳道事工受限制等等。教會見證的空間在俗世中被壓縮,是信徒不能不正視的現象。你不談政治,但政治卻會拉扯你。還有,現今的教會、教牧若沾上政治,講多了社會上的議論,常常吃力不討好,會招來內外和左右的夾攻!所以有的自保之策是不談為妙,少理最好!因此,我們更需要再思福音的本質和上主的旨意。

作為光明的兒女,不可能不面對黑暗,不可能不面對罪惡。我們有的角色,不能只演部分,正如我們不會傳一個廉價的、沒有十架的福音。即使談論的空間狹小,至少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(路18:1),搖動大能上主的手。

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,東德併入西德,就是由教會的祈禱會開始!所以有理由相信任何壓抑教會的行動,都是掌權者的自保手段,他們懼怕教會和平的行動轉化人心!除非信徒自己從心裏變壞,否則都要也會站在真理的一方,作個真正光明的神的兒女。

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

哥林多後書 5:18

「一切都是出於神;
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,
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。」


在記念救主降生的日子,許多人會大肆慶祝。普天雖同慶,但耶穌基督的角色卻被假期、派對、禮物、聖誕老人……佔去了應有的位置!教會依然是喜氣洋洋,有各式各樣的活動,增進了肢體關係,也讓未信親朋多來教會,減低對基督信仰的“敵意”!所以我們傾向以軟性的節目和信息代替硬道理。叫人信主真不容易,但飲茶灌水無難度,傳無痛的信仰和成功的福音,總比「傳釘十字架的基督」(林前1:23)容易,且要保持和好、和好呢!求主憐憫,寬恕我們的軟弱!再者,聖誕節傳佈神人和好的信息,就是「基督耶穌降世」(提前1:15),但總不能把「為要拯救罪人」這句省略了;沒有了罪人,「和好」就只是假象,而那「勸」的職分(林後5:20)也失落了核心。承擔「勸」(或「求」)的職分,需要背起自己的十架才成,但願信徒不會只挑容易做的、有成功感的工作;而在多元化的事工之中,教會沒有遺忘「在天下人間,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。」(徒4:12)的道理,而忠心作使者,而不是奪取神的榮耀。(20161225)

除了聖靈超然的作為,人在凡塵俗世之中要能與神和好,靠的就是中保耶穌;而在祂再來之前,作為“中介人”實質的工作,主耶穌就委託了祂的門徒。主並且對門徒說過,教會手握着天國的鑰匙(太16:19)!原來我們掌管着能讓人進到神前的門路,這職分是何等的榮耀!這樣就更顯出門徒的責任極為重要、影響極其重大!信徒若重視救恩,尊重恩賜,應該不會更不敢輕慢主,而係更尊重自己天國使者的身分,也當然重視神交付的職事。如果我們把這本分束之高閣,就是把福音蒙蔽,無異於將人推向滅亡!(林後4:3) 這不單只是失職,且是得罪神。神的心意是人人都能與祂和好;你得着了,但你也當知道祂的心意同時是要你讓你周圍的人都知道你所得着的。(20161218)

神藉基督使人能與祂和好的道理,同時也指出只有基督是惟一的和好途徑;不過除了世人不清楚之外,不少信徒都沒有掌握好這個真理。我們會把好些要求加之於“信主”,把諸如教會聚會、讀經、祈禱、靈修、奉獻等基本信徒生活等同信主,結果不是為信主設下重重關卡,就是把慕道者嚇走。如果宗教信仰其中的元素可以解決人的罪,使神人和好,那麼基督就不用降世,猶太祭司和法利賽人已可完“任務”;如果我們作工作得跟他們一個模樣,那問題就不再是福音對象能否得救,而是我們自己究竟與神和好了沒有!我們不可忘記主在世時就曾斥責那些猶太人,而他們本來就負有見證神、領人與神和好的責任。他們的失職,正是今日信徒的警號。如果我們重視神的恩典,請數算,請深思,把祂一切的作為存記,讓自己能作個稱職的見證人。(20161211)

經文所說的「一切」(有譯本作“這一切”),指的應是前文:新約的執事(三章)、有寶貝的瓦器(四章)、信望愛的人生(五章);而這節則歸結到「職分」。對於人神和好的道理,信徒多不會陌生;在聖誕期間,連未信者都會聽到:「聽阿……地上平安人蒙恩,神人和好再相親!」(天使報信/新生王歌)「這一切都是出於神」點出了救贖乃是由神自己一手計劃和成就,要讓遠離祂的人有一條回歸的路。若不是神的路,人不可能會尋見神。所以主說:「我就是道路……若不藉着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。」(約14:6)遺憾的是,現代化的社會沒有叫人心竅更加通達,腦袋卻充塞了更多不合常理、古靈精怪的東西;異端扮光明,霸權扮文明,都說自己本領通天,其實都是巴別塔的影子,跟神越走越遠!(20161204)

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

以弗所書 6:13

「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,
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,
並且成就了一切,還能站立得住。」

一般來說,信徒大都聽過、知道“穿戴神的軍裝”、“作主的精兵”……這些信息,也有不少主內兄姊能把軍裝是什麼的經節倒背如流!不過“知道”也有深淺之別,還有實踐的多寡,都是教會關注的範圍。所以信徒會努力讀經,甚至讀神學;會多點靈修,甚至多點禱告;會參與教會事工,甚至會去短宣……我們一般會把這節經文作“內向”的演繹,演化為個人屬靈的操練和面對挑戰的裝備,未可厚非;不過應用的方向其實可以是“外向”的。當保羅說這話的時候,自己正被下在牢獄,而教會則不斷面對世俗社會和異教異端等等一浪接一浪的打擊!可以說保羅是在警告信徒磨難臨頭,要放眼在那惡者手下的世界(約一5:19),在不講真理、不義、不安、不信的現實社會中,切實地本著主的恩賜爭戰。(20161127)

我們的仇敵四處尋找可吞吃的獵物(彼前5:8),並在世界上設下光明陷阱、發放糖衣毒藥……而貪戀世俗的人什麼都可以出賣(來12:16),因為那正是世人心之所在(太6:21)。況且人若不是不能分別是非黑白,就是不知道人可以有多壞,連自己也不能識透(耶17:9),哪有能力抵抗仇敵?人實在太易跌倒了!所以基督徒既分別為聖歸與主,走上信心之路,要掌握的乃是屬靈的資源,以神的軍裝取代世界的財寶,不再像「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」(彼前1:14)。軍裝之所以成為軍裝,因為那是爭勝的器具、安全的裝備,帶着力量,能使穿戴的人在磨難之世站得穩,活得像精兵,向仇敵誇勝!(20161120)

神賜的軍裝不是屬物的裝備,不能遮風擋雨,也不能吃下肚去!但當人的心靈強壯,就能強化肉體承受沖擊的程度。而使徒保羅勉勵信徒要有「全副軍裝」,以在各樣的挑戰中有合適對應的裝備,能叫聽信神的人得勝;「因為出於神的話,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」(路1:37),祂的恩賜豐富得超乎人的想像。如昔日以色列人雖遭受飢餓,活命靠的就是神口裏的話(申8:3),所得的嗎哪是具體的恩典,也預示了道成肉身,人可以領受神的生命。屬神的人與屬肉體的生命都一樣要走過人生的道路,經歷的磨難或大同小異,不過結果卻可以大有分別。穿戴起主的軍裝,即或於亂世苟全,也能立於不敗,站穩在永恆的價值,能不求聞達或富貴,也不屈於貧賤和那惡者的威嚇!(20161113)

對一般人來說,人生「磨難的日子」絕不會少;貧困、奴役、壓迫、失自由、受欺騙、被出賣、遭災害……總有點不如意的事會在你身上發生。甚至連個人的病患,都極可能是因為外在的生活環境遭受破壞,進而傷害了你人身的健康;「磨難」這字眼就包括了人生內外的罪苦。當然,即使配備了經文所講的「全副軍裝」,也是不能免去上述人生的困境,更不能避過意外、衰退、疾病等等的發生。所以經文並不是無痛的應許,更是肯定了有磨難的日子,有仇敵的攻擊。我們信主並非建構於不切實際的幻想,所以面臨磨難的時候,我們自當祈求不小信、不喪志、不迷失,甚至不會軟弱至全然跌倒。所以神賜下了軍裝。當然,這軍裝不是拆彈專家的避彈衣,可以保護你的肉體;那自然是指着屬靈方面而言。信徒靈命堅穩,就能夠面對磨難,也不會害怕「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」(太10:28);這正是我們今日的需要。(20161106)

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

作光在人前

「你們是世上的光……照在人前」(太5:14),主如此提醒,因為“光”本來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質。主耶穌是「真光」(約1:9),跟從主的人都是光明之子(約12:36; 帖前5:5),我們也因此成為「世上的光」(約8:12;9:5)。使徒保羅同樣三番四次教導信徒:「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,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」(弗5:8),「你們顯在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」(腓2:15)。

當聖經不斷指出信徒是光,乃要比對出我們所身處的世代彎曲悖謬,正在黑暗之中(徒26:18; 林後6:14; 帖前5:5; 彼前2:9)。我們若放眼四周,盡見世情凶險,人心詭詐,壞到極處(耶17:9)!眼下的社會,官僚、政棍、土豪、財閥等等權貴,佔據了一切政經高地,肆意掠奪一切資源,小市民任其魚肉,年青人前景黯淡,貧富懸殊不斷加劇,升斗小民幾乎無立錐之地!看本地的私人樓房單位,大小已乎與“劏房”相若,恐怕再退一步,就是“籠屋”也會成為正常居住單位!但超大型的所謂“基建”,一件接一件,卻可花上數千億;像“三跑”、“高鐵”等等想像中的理想生活圈,只不過是未來潛在客戶的選擇,和現在承包商的生意,跟一直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升斗小民生活根本沾不上邊!各樣本地的民生需要如醫療、教育、社福、公屋等等,卻限米煮限飯,根本不可能盛載不斷和大量增加以及老化的人口!眼前常見的宏圖,無百姓無憐憫,只有財團的盈利和虛偽的繁榮!誰會切實理會他們呢?

感謝主,社會上有熱心和憐憫人的人,看顧露宿者、派飯貧寒人、探望獨居長者,這些雖然零星的行動,竟成為社會上存留的一點人性的光輝,激勵人心!他們就像主「為自己留下七千人」(王上19:18),是未曾向世態屈服的!

我們的主就親自道成了肉身,來到世人中間,就是「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」(路1:79);信徒的生命若能映照出屬主的光輝,就能像主那樣,讓「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,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着他們」(太4:16)!

先知清楚記述: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神同行。」(彌6:8)這經文就連世人都知曉,並且引用「行公義,好憐憫」作為他們行動的根據。我們既是主門徒,理應比世人更明白神的心意,更有遵行的動力。

不過我們會懷疑自己,究竟有多大可能,可以像主那樣行動?我們又會考慮恩賜上的不足、資源上的缺乏、人手上的緊張……總之問題就在眼前,對於明天要怎樣實踐,顧慮是我們的常態。我們當這樣設想:信徒若不能發光,就如點燈在斗底下,不單不能照亮人前,至終更會窒息而滅。求主憐憫!

感謝主,不少教會已有關心地區上弱勢群體的事工,即使自己只不過稍有一點力量,也義不容辭,切實地把愛心付諸行動。還有些教會組織了關注社會局勢的小組,就公平和公義發聲,切實遵行聖經的教訓。

求主幫助我們這些小信的門徒,把已賜給我們的恩典、恩賜、恩言、恩惠,不論是多是少,都能用以發光,不讓他人專美!更重要的是,我們正是主命定在世上屬他的人,是作鹽作光的群體(太5:13-14),教會是屬主的燈台,不能隱藏,也要照亮一家的人,並且要叫人因此而歸榮耀給我們天上的父。

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

歌羅西書 2:6-7

「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,就當遵他而行;
在他裡面生根建造,信心堅固,
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,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。」

當教會面對異端邪說,作神僕的保羅自然要提醒信徒必須站穩於基督真道。昔日歌羅西教會的處境,與今日世界信徒所面對的挑戰,本質上沒有太大差距;我們一樣被異端邪教所環伺,如近有東方閃電,遠有伊斯蘭國等等,都是督基徒生命的威脅。稍有警覺的,都會感受到基督信仰正在宣稱自由的世代中被排斥;不論東西,在強國或霸權等社會中堅持真道,都極可能遭災。更危險的是似是而非的道理裝扮成光明的進步,可以欺哄整個社會,使人沉淪、墮落。有信徒害怕世人的批評遠過於主的審判,有愛世人所愛遠勝於主的喜悅,其實都像無根的浮萍,隨流失去,正因未有「鄭重所聽過的道理」(來2:1)。鄭重而遵行,如乃縵沐於約旦河(王下5:1-15),對神的信心和感謝就自然增長了!(2016.10.30)

信徒要行在“主裏”(in Him),生根、建造也都要在“主裏”;主耶穌就曾說過「因為離了我,你們就不能作什麼」(約15:5)。正如主的比喻,枝子須連於樹,才可能正常成長和結出果子。使徒保羅就十分著重「在基督裏」的教訓,那是信徒生命、身分、恩賜、事奉、彼此關係等等的基要元素,若沒有在主裏,基督信仰就只是一個將來得永生的方法,而不是今日神人和好的道理(林後5:19),就浪費了主耶穌作為祭牲的那份神的心意,那就比其他靠行為而得救的信仰更加便宜了!如此廉價的恩典,也沒有什麼好感恩的。「感謝的心」能夠不斷增長,當然是常有所感,信心有所經歷,並體驗了教訓的實在。如此,基督信仰不會再是聽信一個神話故事,或是紙上談兵的人生指南,乃是活在永生主裏頭的豐盛生命!(2016.10.23)

“信主”其實不是用來形容外表,乃是個立體的意念;主耶穌的呼召是「跟從我」、「作我的門徒」。所以信主的人就必須這樣“信”主的召命。跟從主就是「接受」主的吩咐、按照祂的榜樣而行;祂叫我們向前走,就向前而不是向左向右,不會停留或是退後;祂講了什麼道,我們就聽道和行道,否則就是不接受了。“門徒”的身分正表達了一個主、從的關係,並進一步指出信者需要繼續學習祂的道,接受栽培,領受教訓,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」。所以主既召來了門徒,就「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」(可3:14),讓他們在祂的生活言行裏面,從耳聞目睹來建造門徒的生命。所以主吩咐的門徒的使命,就是「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」,把大家「所領的教訓」,都教訓信主──作門徒的人。(2016.10.16)

「遵他而行」有兩層次,一是遵,一是行。遵是行的指引,而行是遵的具體實踐,缺一就是不足。今日基督徒見證就十分粗疏,常有一種令人心焦又無奈的感覺!因為有些信徒熟悉聖經真理,但不多實踐,或只選擇聽從其中的部分;有些只知一點聖經皮毛、金句,就以為掌握了人生至理,甚至任何人與事皆在其品評之列!所以聖經教導信徒不要停留在「基督道理的開端」,且要「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」(來6:1)。一旦信了主,我們就應像主“撒種”的比喻,預備自己成為“好土”,讓撒進來的道種「生根建造」下去。「在祂裏面」就是土壤的情況,讓生命能夠汲取屬靈的養分,才可能有茁壯的屬主的生命。信徒若在世界裏面生根,跑出來的生命最多只能有點信仰的特徵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、整全的「遵他而行」了。(2016.10.9)

「接受了主」就是“信了主”,一般觀念常常只在“信”這一點上,有些信徒連“信耶穌”也不多明白,只不過是從傳統的拜神意念上轉移了對象;從拜偶像換了拜主!如果能知道信主就是信主是真神,已是了不起!而一般傳福音、信耶穌,特別著重耶穌就是救主、「信的人有永生」這方面,無疑這是十分重要的部分,但不是全部!接受主,不單信主是神、是真神,並且要接受祂是「主」,就是生命之主、掌管宇宙之主,也是信者之主。在身分上,人要把主權交出,在尚未魂歸天國、仍然在世上生活之時,都要聽候這一位至高無上的主人的旨意。「基督」乃是猶太人的彌賽亞,是一位“受膏者”,就是他們所等候的拯救者,他來的時候,百姓都要臣服他!新約的信徒更要臣服他,就在今天「遵他而行」。(2016.10.2)

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

希伯來書 12:28

「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,就當感恩,
照神所喜悅的,用虔誠、敬畏的心事奉神。」

「不能震動的國」對比出“地”的不穩定性,此時此地的百姓應有更深刻的體會!所以「既得了」穩妥的產業,自當「感恩」;更何況這國度不震動的原因,是管治者並非問題多多的人,而是大能大德的神。我們就像擺脫了咒詛一樣,感謝主;並且人不能把問題帶到那裏!即使在等候天國完全實現之時,我們已有能力可以按着主的樣式生活,就是不以屬地的心懷來作屬天的子民,而以對神的當有的態度來過敬拜的人生,那麼雖仍在地,卻能如同在天。當然,若信徒思念的都是地上的事,那麼愛神的心就不會強到那裏!(西3:1-2; 約壹2:15)人可以不愛神卻又想望神會喜悅你嗎?故此事奉要「照神所喜悅的」,是「理所當然」的(羅12:1)。(2016.9.25) 

由於得了「不能震動的國」,基督徒的“國籍”多了一項“天國”;我們不能輕忽任何一方,要在地上展現天國子民的素質,一方面見證主,另一方面令人嚮往屬天的國度。所以「虔誠、敬畏」乃是信徒來到主前同時面向世人的重要裝備。倘若信徒不虔誠、不敬畏神,未信的人還會看重我們的信仰、尊重我們的神嗎?昔日的希伯來人本來就是神的選民,但他們的國祚卻是震動不斷!因為他們以世俗人心而不是以神的心意和誡命來作神民,對神的不敬不虔充滿了他們的民族、歷史,失見證也失去本來有的福祉!舊約告訴人行為之不逮,新約將行為歸於心靈(約4:23-24),所以一方面為所得的心存感恩,另一方面以來到神前應有的態度來敬拜事奉;「虔誠、敬畏的心」就是最基本的。(2016.9.18)


天國雖不能震動,但地上的教會卻會。當信徒的心沒有完全“天國化”,就會隨著世上的波浪而震動。老病死、貧罪苦…是人生常事,而今日社會就更有多方多樣的壓迫、意想不到的打擊;不論人有多屬靈,世界也還是一樣的在震動。人是否承受得住,要的常常不是身外事物,乃是生命裏頭依然有力,可以走出困局、走向好境。人心有天國,就是認定今世的路無論多麼崎嶇坎坷,走過了就是穩妥的基業;雖然現在舉步維艱,因而能夠鼓起僅有的餘勇、額外的加力,多走一步又多走一步,就走過了死蔭的幽谷。所以我們要為既得的屬天基業感恩,不可遺忘,就像詩人般「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…便不至搖動。」(詩16:8) 因為「神在其中,城必不動搖」(詩46:5)。(2016.9.11)

「不能震動的國」當指天國,不過天國看似遙遠,難以企及!但學者們有所謂“既濟未濟”(already but not yet)的說法,即天國感覺雖遠,但經已臨近;經已來到,不過仍“只聞樓梯響”!不過「既得了」就是說已是我們所擁有。人生擁有許多,不一定是物質般可拿可摸,例如愛!主賜人屬地物質,也有屬靈賜予,故使徒保羅說神「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」(弗1:3),人身心靈因此而有超然的經驗,不言而喻卻見證了美好,感謝主!(2016.9.4)

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

守住身分


基督徒的身分並非單元,因為人人都有其成長的背景、帶着生下來就有的身分。像使徒保羅是猶太人,但卻擁有羅馬人的身分(徒22:28),而這身分也成為他事奉上的一種方便。故此無論對基督徒這身分有多擁戴,都不應忽視所擁有其他的身分(林前7:23),都是上帝所知道的,甚至以可說是命定了的!否定已有的身分,都可算是背叛,是的惡劣品性。如果連“罪人”這樣身分都不需要否定,就根本沒有什麼身分需要否定的。主耶穌曾教導門徒「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」(太5:37),不單需要真誠,也該是事實。

凡自以為是的,都自高自大,或掛在咀邊或在骨子裏;他們不是否定過去,就是否定別人,更可能連自己也否定了也不自覺。極端強蠻的體系、擺弄權勢的官商、粗暴無禮土豪、有我冇你的政客,以至只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,都是壓迫人的人,忘記了自己只不過是人(詩9:20),而人最不能否定的,就是人的這重身分。

從的信仰來看,基督徒有二元的身分,是天上的民(腓3:20; 西1:13),又是地上的人。基督徒有主,就更需要認定自己是地上人的這重身分,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。(彼前1:17)

從人的角度看,就更多元,是某族、某國、某地的人;是父也可以是子,是母也可以是女,是師也可以是生……事實如此,毋須否認。肯定了身分,才知道自己應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。波斯王朝的以斯帖皇后,竟然連繫着猶太族民族的生與死(斯4:14)!猶太人當慶幸有一位當皇后的同胞。貴為皇后的她,沒有以卑微、危難的猶太的族裔為恥。原來身分可以是契機,在乎當事人如何把握。

以父為恥的否認為子、以為某國某民為恥的就否認為某國某民……但否認不能改變事實。如今香港有人否認自己係中國人、搞港獨,無非恥與邪惡為伍,其情可憫,但也不用把自己連根拔起;失去根基,失去了本來可發揮更大的力量和可成就更大的功業。

生活失見證的基督徒會被人唾罵,如有些高官因信徒的身分使罵名更臭,也羞辱了主。所以有人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,但他們失去的,會比短暫掌握的多得多。能守住身分的,本身就是祝福。









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

哥林多後書 8:21

「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,不但在主面前,就在人面前,也是這樣。」

你也許見過這種情況~信徒「行光明的事」只在主裏!是以為讓教牧看到自己行了善,就是完成了信徒的責任嗎?抑或這樣可讓教會以為自己的生活見證沒有問題,就可以躲過教牧關心自己的私生活。其實這樣丁點的宗教行為並不是信仰,不過是成功地自欺罷了!我們信仰所導向的,是光明的人生。生命的更新變化無疑會是個漫長的過程,信徒得在意自己需要、並且正向着標竿直跑(腓3:14),而天上人間都在觀看(林前4:9),並沒有單一的觀眾。不妨自己想想,好友間言談是否沒有界線?在家中是否沒有克制舊我?在工作間是否只像蛇?……不少基督徒在某些場合之中,會把的身分、樣式都擱置一旁。但「基督徒」的意義,就正是把光明的一面顯示於所處身的地方和旁邊的人(徒11:26)!求主幫助我們!(2016.8.28)

大奸大惡的人或許是少數,但一般人生命中亦少不免有隱藏的晦暗,基督徒也不會例外;如爭競嫉妒、自卑傲慢、怠懶貪婪等等。人的劣根性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來,不自知的或自覺而為自己開釋的,都同樣影響着人際關係和作息的場所。須知道生活是生命間的互動,是好是歹都像播種,跟着有成正比的收穫。基督徒常說的“生命影響生命”這句話是中性的,並非有行善、有發光發熱,就必然有美好的影響;品性若未曾完全清潔妥善,就總有機會讓你成為壞榜樣。「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」(林後11:14),牠掩藏的能力一定比我們自詡為光明的兒女本事,更何況我們信主的人“好心做壞事”的本領比什麼人都高強!所以若不「留心行光明的事」,就會有不小心行光明的事的結果,為人所恥笑!(2016.8.21)

論到光明的標準,是耶穌的高抑或是世人的高?答案顯而易見!如果基督徒以為自己掌握了至高至大的真理,一定高過世人的,那麼他就應該如實地人前顯出這樣的光明,並且要叫世人能夠同樣看出光明(弗5:8;腓2:15-16)。當然,世人不容易認同真光,因為「黑暗卻不接受光」(約1:5);自以為是光明的當今世代又怎會輕易接受你?所以在人前才是我們面對挑戰、操練的地方,真正考驗我們所信所行是否光明。故此使徒保羅說「不但在主面前,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」。因為在主裏行事為人光明對信徒來說幾乎是必然的,但真實生活是另一回事。我們並且知道主會寬容,有恩典有憐憫又不輕易發怒,因而可以自由自在地操練,自訂自我的挑戰,難度隨心所欲!而在人前光明就有如主「差你們…進入狼群」! (2016.8.14)

「行光明的事」在人前人後理應是一致的,若在人前光明而背地黑暗,就是欺騙;能欺人也不能自欺,即或騙過了自己,也不可能騙過神!人一切所行的,在主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(來4:13)。反過來說,人可以在主面前光明而在人前黑暗嗎?看似不合邏輯,但事實上有許多信徒過着這樣的生活!有人以言行對得起主為準則,就不介意別人怎樣看、不理會對他人有什麼影響;更甚者是以自己的觀點來定怎樣是對得起主!這不過是自以為是!使徒保羅說「就在人面前,也是這樣」,乃是要把自我提升到以為在主面前的、離地不知去向的信徒拉回實在的人間。例如有信徒聲稱對所行得住自己的良心,就以為必然對得起主,就不管異議;又有舊約猶太人的身影現在今日,將別人判為黑暗……信徒該自省:我是實實在在的光明嗎?(2016.8.7)

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

歌羅西書 1:12

「感謝父,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。」


聖經講到「在光明中」都帶著信仰、神學上的意味,其實自古至今,這也是凡人俗世的願景。我們就常常會聽到“前途光明”、“光明正大”、“光明磊落”等說話,不過今天世界卻是黑白不分,常見黑箱作業、黑金交易、黑道橫行……乾清宮中的【正大光明匾】就更反照出那全民的夙願實在夢寐難求!如果聖徒緊抓著「光明的子女」(弗5:8)的身分,過的是「分別為聖」的生活,那自然不會與惡人同流合污;即使要追求世人眼中的成就,也要「在光明中行」(約壹1:7)。如果世人也說“明人不做暗事”,那麼聖徒就當更嚴謹於行事為人。須知道我們不單身處暗黑的世代,並且身上帶著老亞當的暗黑基因。所以使徒保羅為生命得以逆轉而感恩;因為所得的救贖,是脫離了黑暗的權勢,罪得赦免,並且可以靠着神榮耀的權能,在善上結果(西1:10-14)。(2017.1.29)


信徒從主所得的理應「在光明中」,不過除了肯定的信心外,對「在光明中」也要多了解;因為撒旦就喜歡扮成光明的天使。舊約的假先知喜歡說“平安”(參耶6,8; 結13),今日不少的教會、堂會的領袖也喜歡宣告和諧,又高抬愛心,以為光明的基業是可以與屬地的世界融合!片面的教導又怎會使人光明?其實真道不必然叫地上太平,甚至反而帶來刀兵呢(太10:34)!所以在黑暗世代中,光明的百姓只需要真誠地表現出光明(腓2:15),毋須因前途堪虞而畏縮;須知道我們的基業並不在這世界之中。當然我們歡迎恩典之路,但不能拒絕十字架的道路,像門徒彼得拉着主那樣的心態(太16:22)。十字架,是我們基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是其中榮耀和得勝的記號,是道路,也是迎戰黑暗的光明旌旗。(2017.1.22)


「在光明中」的意思可以是泛指屬神的領域,因為「神就是光」(約壹1:5)。無論基業說的是天堂、是神的國,還是將來永恆的居處,信徒從神所領受的,必然光明。即使現在在地上的教會,也有屬天的光明面,可以反映未來基業的輝煌豐盛。因為「神本性一切的豐盛,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裏面」(西2:9),而「教會是他的身體,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」(弗1:23),如果撇除了今生世界存有的人意、私欲和罪惡,並且信徒都一心秉行聖道,那麼在教會之中就能體現“在地如同在天”的境界!那是教會的理想,是大家向前直跑的標竿。雖然世途險惡,路是難走,一樣可以同得同走一路的好處。就在同心合意的時候,就同得上主的恩典和聖靈的恩賜,盼望也更加活潑。(2017.1.15)


我們在光明中得的基業,不可能是在黑暗中的,也不會是在灰色地帶之中的。「聖徒」既是分別為聖屬主的人,所站立的理當是在屬主的基業之上,不應“企過界”。 大衛也早有提醒:「不從惡人的計謀,不站罪人的道路,不坐褻慢人的座位。」(詩1:1)不過不少基督徒有門徒彼得的能耐——眾人都會跌倒,自己總不會;即使在灰色地帶之中,也認為自己所行必然就是主道,在霧霾之中也能依舊身心健康!信心可嘉,但問題是誰有那樣免疫的能力、分辨的智慧?今日不少信徒崇尚世界的潮流潮人、說法方法等等,並帶進教會,聖經教導反成為配菜,靈命操練被簡約為快餐。結果,誠如史托德所言:“教會最大的悲劇,莫過於傾向順從那佔優勢的社會文化。”《基督教文化的挑戰》(2017.1.8)


使徒保羅寫歌羅西書之際,正身陷牢獄,卻不忘向教會傳講聖道,正因為他自己深深感受到主恩典的寶貴、主基業的實在,勝過世上一切;無論是什麼美物珍寶或是他年青時所矜誇的猶太律法,是世間逼迫或是所處困境,都不能移動他的信心。他雖被囚禁,但心靈自由;似乎失去一切,但卻掌握了神永恆的賜予。所以他宣告「感謝父」!那當然不是隨便一句信仰的術語,像今日有些信徒慣性的口頭禪、聚會的例行公事,更不是成就功利的虛招,而是對上主心口如一的回應。信徒當為保羅和一切像他同樣心存主恩和感恩的肢體感謝父,並認定領受了的救恩是不能被眼前困難抹殺的,學習把永生常放在眼前,好支取屬天的力量過在世的生活(詩16:8-9)。(2017.1.1)


有人說今天主耶穌若走進教會,將會是個不受歡迎人物。昔日主被祭司、文士和法利賽人敵視,只因祂的顯現顯出了時人時事的黑暗。越近末後時刻,基督徒所承受的壓力只會更多更強,並且我們也不免不受歡迎。今日信徒活在俗世之中,面對從世界而來的沖擊,我們是堅守主道、活得光明像主;抑或只不過是個有分於光明基業的俗人?倘若我們忘記了「光照在黑暗裏,黑暗卻不接受光」的真理,那麼主「到自己的地方來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」就毫不奇怪了!因為有不願不受歡迎的,就會選擇作受世界歡迎。當使徒保羅為得着光明的基業而感恩,就像有意無意地流露對所身處世代的唏噓歎息!如果我們不能認定光明中的基業才是我們的,卻愛世界,那愛主的心就不再存在了!(2016.7.31)


「與眾聖徒同得基業」指出我們的信仰是群體性的,他朝固然是與眾聖徒同在,今日一樣是朝着同一的標竿走。使徒保羅絕大部分的書信,都是為造就教會整體,為建立信仰一致的群體。「同得」說的是信徒基業均沾,當然、也應該有共同的準則。不過近代福音派信徒越趨重視“個人”得着,後現代基督徒就更不消說了;大公的信仰到聖經的字句,都可以隨己意解讀,甚至私有化。如此,將來共同的基業變成我應得的「永生」──死後上天堂,大家有緣再會;今日萍水相逢,不過同枱食飯,“唔啱咀型”就是「不同我收聚的,就是分散的」(路11:23)!當教會不能凝聚,未來基業的教義就失卻當下的位置,(所以有人說今日很少聽到關於末世的信息)因為將來的世界,乃由永生之主所統治,不像今日讓人來說三道四。(2016.7.17)


傳統教會對於基督徒在俗世生活,有“寄居”之說,視“這世界非我家”~同名的詩歌曾成為弟兄姊妹莫大的祝福和提醒。近年有信徒對寄居說異議,認為是壞鬼神學,例如說這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信仰、減低了活在當下的熱誠、輕視現實的需要、教導離地的真理……。當然,特別強調某種說法,都不免有機會過了火,成為極端。但這樣負面的觀點,是貶低了昔日聖徒的信心見證。須知道生於安穩豐足的世代,跟活在不安荒涼的時空,是兩極的處境。所以我們不能否定昔日聖徒的經驗,也不應囫圇吞棗地把處境性的信息照單全收。在物化的現實中,對於疲憊的肢體和他們枯乾的心靈,「天上的基業」不啻是生命的標竿,讓信徒因盼望而復興,因等候而得力,有如荒漠中得甘泉,叫信徒能在黑暗的處境中持守光明之子的身分。(2016.7.10)


得基業,當然感恩,尤其在現代化的香港──竟然是個安居不易,物業難求的社會!今天沒有古舊年代有皇帝、地主,卻有令人無力感更強的官商一體地產覇權!普羅大眾有點能力的,難免都成為樓奴!說這個世界黑暗,一點也不過分。經文卻說,天父為我們在光明中預備了基業。雖然現世黑暗,因為有最終居所的地點,就知道現在的不過是暫住的地方。現實中,有人以移民來實現安居的期許,但許多時取得一紙外國護照後,就繼續留在原處生活。這樣的安排,讓人更安心於現在的處境,因為知道若然此地不宜人,已有宜人處;故此時窮可風流,餓可快活。信徒有盼望,就曉得今天雖勞苦, 但明天可逍遙;當下得勝,乃是未來的積蓄(太6:20)。神的應許,是信徒幽暗中的見證動力。(2016.7.3)

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

哥林多前書 15:58

你們務要堅固,不可搖動,常常竭力多做主工;
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,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。

現代人生活忙碌,特別在這片全世界工時最長的地方,有時連休息安歇的時間都不夠。信徒還要在工餘參加聚會、參與事奉,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神體力呢?無疑世間的生活令人感到窘迫,不過聖經教導門徒「不可搖動,常常竭力多作主工」,所以弟兄姊妹們就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服事;因為知道那是「主工」,比每天為“人工”而勞苦有意義得多。我們既然可以為人工而常常竭力,那為什麼不為主工而多一點勞苦呢?事實上在我們中間就有許多信徒願意這樣承擔,不辭勞苦,在教會中盡自己的一分力,就凝聚出群體澎湃的見證能量。「金燈台」原來就是這樣成就的;主工得勝,主名得榮,信徒心中有滿足和喜樂。雖然世務繁重,相信沒有人甘心被它纏身,也不會願意被搖動了信心、盼望和愛。(2016.6.26)

「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」對事奉主的人是何等大的安慰!因為人生沒有多少事情具有永恆的價值,徒勞的則多得很。在現實世界,人一生勞碌,最基本的是為溫飽,不過在無情不義的社會,雖已勞苦,也會徒然!有人為錢財、美物而窮盡有限人生,享受短暫個人的滿足,但最終與貧寒人一樣,赤身而歿,什麼都盡歸虛空!反觀事奉主不論多少、大小,都是作在永恆主的身上,甚至有天見主面的時候,還有一句「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」的讚賞!在具體的服事中,信徒傳福音是為主得人,叫人得永生;社關服務是為人而分享,使人有恩有愛,社會有憐憫有公義。雖然是他者得好處、別人得利益,但信徒自己心靈上也必有得着,都十分寶貴,不全是白白的付出;當然,得賞賜不應是行動的動機。進一步而言,實踐使命和遵行上主的吩咐,有助個人和社群復興,何樂不為?(2106.6.19)

「常常竭力,多作主工」給了我們一個簡簡單單的印象,就是要多點用功於事奉。這樣解讀自是無可厚非,不過在意義上和動力上則大打折扣。這兩句隱含必須把握機會以致努力爭取機會的意思,因為本節頭兩句指出信徒要信心堅穩,以面對衝擊和壓迫,故此在世俗中持守信仰、見證服事,必遇百般的阻攔,不能等閒視之,所以本節一開始時就說「務要」,因為機會稍縱即逝。在今世掌權的惡魔手下,怎能不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?況且信徒當曉得主再來的日子近了,能為主作工的日子也所剩無幾,將不會再有更大的空間可以讓你在最後一刻來作個忠心僕人!而且在越近末後,那惡者的權勢氣焰也越強盛。環顧當前世界,極端極權、恐怖恐嚇、乖謬乖風,都衝着基督的教會而來,聖工的空間也越來越小!若有機會,就請把握;能造作機會,就不要等待了!(2016.6.12)

當使徒保羅說「務要堅固,不可搖動」,似乎是指出當前信徒有信心的危機,被搞擾、有困擾。不論經文的時代背景如何,古今中外打擊信徒的事件其實從來沒有間斷過,而傷害教會的事情甚至在裏面發作!都在考驗基督徒的信心,為要打斷主的工作,阻撓教會延續使命、承傳真理。所以保羅的勸勉是「要堅固」,再加上「不可搖動」來強化「要堅固」的信息;前者是積極地建立,追求和促使靈命長進,後者是被動的反應,要拒絕和避開試探。人心從來就是最易騷動的地方,扭曲的文明、自由、人權、倫理、價值觀、本土觀……化裝成光明的天使,操控了世界,也愚弄着自以為認識真理的門徒。上帝啟示的真理,和向人所要的公義和憐憫,昔日到今日都是沒有改變的,如有變化,變的只會是人!(2016.6.5)

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

二十七次維園約

家近維園自經過
常見人多事也多
陸續有來四處坐
但忍熱累恨蹉跎

八方雲集光點點
九歌迴響今舞劍
六步多走成哀詩
四維何以只有廉

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

信心與恩典

憑信心行事,是清楚不過的聖經教導,主耶穌就一再指出信心所帶來的力量,例如以芥菜種比喻一點的信心,就可以成就移山的作為。不過現代的信徒的信心,卻常常是面目不清,除了永生,常常不曉得信心還可以成就什麼。

使徒信經無疑是把我們要信什麼臚列得清清楚楚,而我們就以為自己就是如此地信。比方說「我信上帝~全能的父」可不是要來唸的經,信徒要的是實踐。相信上帝的能力,信父愛祂的子民,信祂是照管全家的家長。信經中的「我信……」是宣告因為如此,所以我信,而不是我選擇這樣信。人選擇與否、相信與否,主的信實和慈愛、恩典和真理都不變改。

無論如何,經驗恩典要有信,要操練順服。許多時肢體有個人的領受、異象,不免為此大發熱心,也未可厚非,不過也要留心去作眾人以為美的事(羅12:17),而不追求為自己圖謀大事(耶45:5)。打破玉瓶傾倒香膏和變賣所有賙濟窮人,在人眼中各有其價值,但誰知道主的心?誰作過祂的謀士?古今中外,大家不難看到教會裏有不少因為個人的異象而發生的混帳!所以我們講求信心,是大事大非,是小恩小惠,都存着信心順服,以一切都作在主的身上為榮。我們為主所成就的大事感恩,也為主所恩賜的小事而讚美!

無論信徒受託的任務有多艱難,或要承擔自己不鍾意的小事,但請勿忘記了要求我們相信的主,會讓我們看到祂在前面的足跡。

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

三一頌

原曲:常存讚美(讚之歌),或古典哈利路亞

齊來讚美恩澤萬族,頌讚歸於慈愛父神,
齊來讚美聖靈善牧,頌讚代贖榮耀基督。

哈利路亞!哈利路亞!哈利路亞!哈利路亞!


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

以弗所書 4:23-24

「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,
並且穿上新人,
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,
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。」


這新人是「在真理的公義和聖潔中被造成的」(中標本)意思是新人受造的本身,就是屬乎真理的仁義和聖潔,而不單單是說有多少、有一點這樣的品質。換言之,當人按着既有的新人的模樣生活,就能彰顯出像主的形象。我們信主,豈不是也當按照着祂的言行而生活嗎?不過要採納新的一套行事為人的方式,就像打仗,「因為肉體的私慾和聖靈敵對」(加5:17新譯本),並且人常有種不知所謂的個性,像「狗所吐的,牠轉過來又吃;豬洗淨了,又回到泥裡去滾。」(彼後2:22),和 “龍牀唔及狗竇”的墮性,會把尊貴的新人束之高閣!所以「要……改換……穿上」是提醒信徒必須堅定的立志,認定主已賦予我們崇高的生命,並且親身以十字架為見證;十字架,也該是我們的見證!(2016.5.29)


「穿上新人」予人有輝煌的成就感,但並不等於信主者立即就擁有卓越的生命質素,也不等於往昔的舊我經已被“搞掂”了。讀者必須留意「穿上新人」不能與上一句「要你們的將心志改換一新」分割。新約多次提說“舊人”需要處理:要脫去(西3:9)、釘於十架(羅6:6; 加5:24)、要治死(西3:5);即是說本來人的裏裏外外都殘舊破敗了,需要清理,不過需要點時間,就像清理堆滿癈物的地方,即或仍有留戀,總不能留下。若留下自我,聖靈工作又豈能暢順?(加5:17)但上主不會勉強人穿上祂要賜與的新人,不過清除了舊人,就要快快穿上新人,若不穿上,就有危險,像主的比喻──被趕的污鬼帶着更多更惡的鬼回到打掃乾淨的屋裏去!(路11:24)(2016.5.22)


“主耶穌會怎樣做?”(what would Jesus do?)是近代基督徒行動的提示;當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問題,就嘗試從主耶穌的視角來看,想像祂對眼前的人和事會有什麼行動,答案就成為指示。這個像是反躬自省的問題,其實毫不簡單。問題是人有多了解主?因此使徒保羅如此回應:「祂的判斷何其難測,祂的蹤跡何其難尋!誰知道主的心,誰作過祂的謀士呢? 」(羅11:33-34)眾說會紛紜,每個信徒都可以說自己是作主所作的,那“真耶穌”在那裏?當信徒不習慣遵行聖經經已揭示的道理,只問“WWJD”這個問題,所得的答案可能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,不過總比沒問的好。「穿上新人」不是先去思想,乃是即時披戴。信主,就要接受聖經,以致有「真理的仁義和聖潔」。(2016.5.15)


「將心志改換一新」是指向人意念在精神面貌上需要更新,實在一點說就要「思念上面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。」(西3:2) 因為按着人性,我們都是慣於看表面、講現實、觀物價、談人事,不大習慣從屬靈的角度來審視現象,而惡果就是行事為人往往會偏離了神的心意,予人負面的見證。要體貼神,人的裏外都要更新;是劇變抑或漸變,都離不開依靠聖靈和恩典,但通常不會一蹴即就。人本身的“舊”在一時間並不容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,所以使徒保羅說要「穿上新人」。「穿上」表示了是外加的,即是本來是沒有的;其實屬世的人又怎可能掌握着屬神的生命?所以「穿上新人」是我們可以立時著手的工夫,像現代人(如藝人)所講的形象改造,按着設計師的指示和供應裝扮,讓人有耳目一新的觀感。信徒所要穿上的「新人」,是照着我們至高者的設計。雖然心志的改換要花許多工夫,但立定心志穿上一件像樣的外衣,相對是較為容易的,按指示就成了。(2016.5.8)


現代城巿人比較喜新厭舊,不免予人浪費和忘本等負面印象,但除了因為品味、喜好、愛時款、跟潮流等等因素外,還有現實上的需要;主要是有些事物經已不能配合實際生活之用,或是損壞了,就需要更換。基督教信仰就是在人生之中需要不斷更新的事。當然福音和真理是永恆不變的,但人對信仰的認識、經驗的深廣度、與神的關係、對人對事的態度等等,都應該隨著年日而有變化,正如聖經把初信歸主者形容是屬靈的嬰孩,指出生命當有轉變和成長。「將…心志改換一新」,就是說過去存在人心靈裏面的東西,因着曾被罪惡所侵害,被世界所物化,殘舊破敗了,所以都需要改換成新的。當人內在的心思、價值觀、意識形態等都轉換成新的,才能顯出一個「照着神的形象造的」新人。(2016.5.1)

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

清明時節


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大節日,華人通常在這節日中往先人墓地拜祭,俗稱“拜山”。基督徒除了敬拜神外,不會叩拜任何偶像、神祇,也包括祖先在內。今日華藉信徒依然有守節的慣,在清明之時前往“掃墓”,追念先人,重溫昔日恩情。一束鮮花,取代三牲酒禮等等祭祀儀節,作為一份感恩的心意,並不含獻祭予先人、供給需用這一類宗教意義。正因為慎終追遠的意識依然強烈,所以至今仍舊是攔阻人歸向神的其中一個原因。有長者對家中擺放的祖先神位存着一份濃重的情意結,不願或不敢丟棄,即使信了主也不受洗!有些家族傳統強烈的信徒,就是礙於祭祖的鄉例而難以“正式”信主,只能“返教會”!故此信徒對“拜祖先”有多一點的認識,對自己以至對家庭、宗族都多一點好處。

早在數百年前基督教傳入中國之時,歸信基督教己掀起朝拜皇帝和拜祖先的爭端,使救恩未能及早遍傳神州大地,甚至被敵視。其實禮制之爭實在有點浪費氣力,正所謂「人再屋簷下,那個不低頭」!當然消極的順從並不是好的、合宜的選擇,我們乃是在執行文化上“和平演變”的艱鉅任務。大使命並非簡單的傳福音,而是使人作門徒,就是信的人有生命上的轉變。認真的門徒不必禁止他們拜祖先,他們自會知曉怎樣持守自己信主的信仰。如果我們相信神會親自作工,那麼我們就不妨學俲使徒保羅:「向軟弱的人,我就做軟弱的人,為要得軟弱的人。向什麼樣的人,我就做什麼樣的人,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」(林前9:22);不是作對,不是投降,乃是切入其中。如果我們又相信生命能影響生命,那麼生命的見證就是我們傳音的工具、和平演變家庭的方法。

論到要“切入”祭祖的傳統,信徒不能不多點認識華人的“春秋二祭”。當然清明和重陽各有其意義,但在祭祖方面要知道的事大致上是相同的。筆者喜歡用“打爛沙盤問到篤”(原為“打爛砂盆璺到豚”)的方式跟親友討論,他們通常“知啲唔知啲”,甚至根本不曉得為何要繼承自己不知道意義何在的習俗。討論的話題例如:祭祖的祭品到會那裏去?祖先是鬼嗎?他們現時在那裏?你認識自己的祖先?有什麼值得你記念他們?求祖先保佑好還是求神好……任何回答都是基督徒打蛇隨棍上分享真實信仰的機會;當然你自己要「常作準備,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」(彼前3:15)。

其實清明本是農業社會二十四節氣之一,是農民按時作工的指示,不過結合了多樣史事(例如寒食節)而成為華人祭祖的習俗,再由政府制定為節日。在一個傳統重視“孝”的民族裏,這肯定是受歡迎的,在往昔更是不容挑戰的。即是講平等的今日社會,幾代之間或許無甚隔膜,一旦觸及這個家族傳統,都有機會被視為大逆不道,所以基督徒更要心存敬畏、態度溫柔、常作準備,一有機會就回應,以期把人的心意奪回到真正的信仰,歸順基督。

話說回頭,春秋二祭對基督徒也並非一個異教迷信的節日,即使屬於傳統習俗,也同樣可以是我們表達對先人思念之情的節日。雖然我們貴為基督徒,但我們上一兩代的恩情猶存,我們並非忘情負義之輩,念記己逝去的父母、祖父母輩,實屬人之常情!當然所謂祖先、祖宗十八代……不單跟這一代相距太遠,不單不認識,更不知他們所作所為,遑論對我有什麼恩情了!所以古人過清明並不一定迷信傳統、遵從習俗,看那“清明上河圖”就曉得古人把握節期,慶賀人生,歡樂地過節。

最後要提說清明與耶穌基督復活節日子接近,同樣都是以生命、死亡為主題,所以清明“掃墓”的時候,是提說主復活的良機。祖先沒有給我們今日得着什麼,但主耶穌卻為人作為獻上的祭牲,並且告訴人死亡並非人生的終結,主耶穌已賜予人永生的盼望!

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

羅馬書 6:4

「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,和他一同埋葬,
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,
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。」

「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」這句指出神子雖然道成了肉身,以遵行父上帝的旨意為己任,也不忘將自己的人生交託差祂的父,至死不變。由服事到面對死亡脅迫,主說:「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意思。」(太6:39) 在臨終時:「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裡!」(路23:46) 神子的性命竟然不自己去掌握!死無疑是可怕的,要與神隔絕了,連主也如此哀嘆:「我的神,為什麼離棄我!」 (太27:46) 如果沒有復活,死無疑是人生在世悲苦的終結,但「這耶穌,神已經叫祂復活了!」(徒2:32) 。主死而復活,告訴門徒“重生”是神的榮耀,以至為主死是值得的代價。「基督既在肉身受苦,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」(彼前4:1) 洗禮正要表明像主這樣的心意,是死是生,都在乎神的旨意。主裏新生的榮耀,是新生命樣式的保證和盼望。(2016.4.24)

“浸”雖然是我們明白的象徵性行動,但「和衪一同埋葬」究竟是怎樣的?昔日主耶穌被埋葬,不在地裏,乃是墓穴,故此“浸”也不能直接等同於主之埋葬。其實「埋葬」應看為信仰的一個“過程”,是進一步加強「歸入死」的意義。因為死了的人就需要埋葬,而埋葬的當然一定是死人;對基督徒來說,是要叫受洗的人知道自己「已經死了」(西3:3),並且「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」。所以埋葬除了證明死了,也可以說是受洗者新生命的第一個起點,像種子之埋藏在地裏一樣。主耶穌埋葬了三天,我們可不能只埋一秒(當然也不必要是三天),正如洗禮的剎那不能叫舊人淹死,卻表達了要把舊我歸入死的心志。埋葬的過程是積極的,翻泥、蓋土、立石為記……標誌着昔我己逝,使「復活」之我能見新生樣式。(2016.4.17)

洗禮常被視為受洗者的屬靈生日,意思是從這天起,信徒像是「纔生的嬰孩」(彼前2:2),不僅是吃,更是愛慕靈奶,就是聖經真道,以至能夠長大。所以,洗禮讓人有個“新的開始”的意念,而且“洗”本身就是清洗潔淨的意思,在福音信仰中,就是關連到主的寶血,是洗除罪惡與污穢的泉源(亞13:1),讓人得以潔白如新。所以洗禮的重點在“洗”,而不是“禮”。即使講“禮”,意思其實在“義”(參太3:15),所指的不單是外在的行為,且是內在的心志;一個歸屬主且主裏成長的心志。故此當我們重溫自己的洗禮,有如慶祝生日,為着主重生了我而歡喜快樂,並且再次堅定自己受洗所立的願──無論是跟從主、作好門徒、有好見證、更認識真道、做個新造的人……,大致上都可歸結於「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」這句話。(2016.4.10)

福音派教會的洗禮大多採取“浸”禮,就是全身浸沒於水中;有些宗派就嚴格要求信而受洗者必須受“浸”。在浸的禮序中,無論是躬身向前抑或向後躺入水中,都有予人配合「與祂一同埋葬」的教導。討論洗禮容易惹起許多爭議,除了浸禮與灑水、入水的動作之外,還有受洗年齡、洗禮的功效等等。但無論各宗秉持什麼意義或傳統,信徒都要明白聖經對領洗者的期盼。與其說經文(羅6:4)規限了洗禮,不如說是使徒保羅作為牧者對歸主的人的訓勉。經文將洗禮關連於主耶穌的死和復活,其實只應作為一種意義上的對照,並非直接的對應;起碼今日在「埋葬」方面就經己有很大的差異。正如我們毋須如某些熱血民族那樣把自己釘在實體的十架上,也知道與主同釘十架是心意,所以受洗者把舊我治死埋葬,乃是歸主者的心志。(2016.4.3)

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

最佳電影談藝術

【十年】獲獎,雖然一片叫好,也總有異議的。

評審們有評審的標準,觀眾也有觀眾的看法,正常得很。要怎樣才能被選為最佳電影,通常是十分主觀的。評審們各有其主觀品味、投票取向,觀眾就更喜歡以個人喜好來判斷,那一齣落選電影是他心目中的最佳電影都可以,這是他的權利。

上帝可以告訴你是非黑白,不過祂沒有限制人要喜歡怎樣的口味,或規定了要選什麼顏色!

不過從藝術的領域討論,說染上政治色彩的就不能算為藝術,那麼以票房價值為目標的製作,是否都不能成為藝術品、有其藝術性?

藝術固然不應被政治綁架,而香港電影界保持著自己的特色,個別創作人持守自己的意念,正是拒絕綁架的表現,繼續以藝術工作者應有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專業。

論到真正的政治綁架藝術,筆者年少時代看智取威虎山,根本不曉得什麼是“創作為政治服務”,但對演員的演出仍有深刻的印象,又如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們在舞蹈上的表演,難道不可以說有很高藝術技巧?這樣些不折不扣的政治電影,正是反照出了那個時空的“社會問題”。

唐詩宋詞都是詩人的自白,讀者喜歡又豈單單是其文字技巧和意境,豈非也重視其中所展現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刻劃、褒貶?

有人看“文以載道”太過沉重,但這種意識也是藝術工作者常有的態度。就像街頭的塗鴉,看來不一定有什麼特別意義,也難衡量其藝術價值,但塗者的動機仍是可堪玩味的,在千篇一律的城市規劃中何止一點點綴!所以連九龍城皇帝的字,也有機會被奉為墨寶!

還有,看來意識不良的、市井低俗的……是否都不能算是藝術工作?又是否只有只有鴛鴦蝴蝶的、遊戲人間的才能稱為電影藝術?但被稱為“藝術電影”的電影,卻是與主流電影業的作品有着相當不同的風味。

“最佳電影”又是否必須以藝術為惟一的判斷標準?但不同時代、地域各有其藝術風格和成就,不能一概而論。正如我們不會把差里卓別靈的特色抄到現在,更不會以為自己的風格放諸四海皆準。

而且幾間影院只放映幾天,以五六十萬成本收了十倍,可以是其中一個標準嗎?如果觀眾的眼光是雪亮的,相信【十年】重映仍然會有可觀收入。

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

歌羅西書 1:28

「我們傳揚他,是用諸般的智慧,勸戒各人,教導各人,
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 神面前。」

主耶穌開始傳天國的福音不久,就呼召人作祂的門徒;也只有跟從祂、學俲祂,才可以把真理“聽”得完備。雖然今日門徒不能親眼親手接觸到主,但一樣在祂的身體(教會)之內成長;也不論我們的信心多麼小,一樣在教會裏受栽培。所以使徒保羅一再重申他教導的職分(西1:25),傳了福音,也繼續傳講真道,讓初信者信得更「完全」。許多時我們並未有把握傳的機會,即使有傳,卻不一定以結果為目標,自然就更少領人來教會了!有些信徒自視慧智不足、靈力欠奉,以為自己在傳福音的事情上只能做些無關重要的部分,就把傳講“整全的”福音以至領人決志等都交給專人負責──當然會有些肢體有這樣的需要。不過盡心地去傳,能多方思考如何領人親近主,教會就有更多的果子獻上了。(2016.3.27)

正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說明了傳揚福音並非個人匹馬,乃是像主親自作工,故此「傳揚祂」就不可能被人或群體利用來為自己建功立業。我們求的是屬主的、屬靈的果效,是造就生命的工夫。信徒應該知道,使人得救的是福音的大能,能參與這尊貴的工作,本就是我們的福氣。不過在世間做人的工作,也得用上諸般的智慧,好讓自詡智慧的人類易於認受;故此主道成了肉身,來與人生活。不論我們是否只略有一點力量,用心就是,否則按人的智慧,又怎可能使人「完全」?呂振中把下半節譯作「好把各人獻上、做在基督裡長大成熟的人。」即領人歸神在先,並且成為傳者所獻上的果子!如經云「萬事都互相效力」,傳者和受眾都有所得著!而被領到神面前的人~就是被呈獻上的,就進入基督裏,有得以完全的契機。(2016.3.20)

在現實世界之中,教會乃是主具體的身體,在祂歸天之後承接祂在地上的工作,就是延續去傳播天國的福音,把人帶地引到神面前;大使命清楚得很!為此,主應許了聖靈,而聖靈又以恩賜裝備信徒,好更有力地在頑梗悖逆的不信世代中實踐使命。老實說,若非有主的生命,有聖靈的大能,我們何德何能有分於拯救世人的行動?不過信徒傳福音常有故步自封的現象,例如要等候神預備合適對象和時間、只會用學過的“罐頭”佈道法、靠派單張或佈道會……都未可厚非,但領人歸主又豈會規定用什麼方法?其實神揀選了我們作祂的使者,一直雕琢和造就我們的生命,包括了我們曾經有過的閱歷、經驗、知識等等,都是見證的助力,而且環顧這世界,也有很多素材可以加以運用,都能夠讓我們能夠多次多方、多元多面地為主作見證。(2016.3.13)

一般視歌羅西書係“基督論”最重要的經文根據,信徒也不難看見其中頗多關乎主耶穌的論述。其中第一章十八節說「我們…要把各人…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」,可謂教會遵行大使命的實踐指引,而「傳揚祂」指出耶穌是主角,並且指示「在基督裏」是先決的條件和講述的內容,在在都指明基督就是重點。要知道“福音”不單是進天國、得永生的恩惠信息,並且是「傳揚祂」;「因為在天下人間,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」(徒4:12)。不論人間如何看待耶穌,或信徒怎樣信靠主,祂是神命定了的道路,是生命之道,若不從這路走,沒有人能到神面前(約14:6)。人得以進入至聖所而來到施恩座前,需要先從幔子經過(來10:19-20),就是經過主耶穌,靠的就是祂的捨身。(2016.3.6)

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

這個新年真願望


無論過年的傳統和氣氛怎樣薄弱,總帶着期盼而過。年紀小的,希望多收點紅封包,並且最好假期可以放長一點;年青人想望有美好的前景,有愜意的工作,有滿意的收入,得着所愛的;成年人要的是凡事順利,無憂無病無壓力;年長的是天下太平,家宅平安。當然,不同的群體都按着自己的訴求而有其願望。
只是現實社會並非人人可以如願以償。
無殼蝸民、籠屋蟻民、劏房居民等等黎民都想有朝一日可以上樓,不過都知道不知何年何日方有機會;空存想望,甚至只有絕望。
環保人士和村落鄉民都想保持原有土地上的環境,不要被移平為地產或工程項目,而自己不會成為被犧牲的一小撮人。小市民和小商戶意願是不會變成獨大商場的顧客、小販小民願望是能保有地道地方的街坊街里生活!……這些盼望,都隨着日子消逝。或者在許願時候、在過年祝願的日子中,這些我們都沒有想過的事情,竟然可以是千萬人甚至自己的願望。
有好些人說他們的想望更宏觀、更偉大,就是香港這小城更進步繁榮、經濟興旺、GDP(國民生產總值)節節上揚;並說要在國內大城市大有進展的時候,不致被邊緣化,且能在與內地共同開發的同時分一杯羹!所以這裏有許許多多的超大型建設工程,不惜投放大量甚至無限的資金,好取得他們所想望的。也是的,這些人的追求,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(太6:5)!他們的財富的確增加了不少。作為基督徒,我盼望我們的祝願,並不是恭喜發財”就足夠,因為財主進神的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更難(太19:24),而且太富足又有認主的危機(箴30:9)!事實上為財失義的事比目皆是;富者越富,且能夠用文明的刀叉吃人呢!
理想和處境的距離,願望和現實的落差,有人可以逆來順受,還以為是一種美德!但在講求自由和平等的現代社會中,卻可以是剝削、壓迫。比方說,在《動物農莊》中,所有動物生而平等,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!《論語》也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!這些描述,都指出生活中想望和實況不平的差距,其實藏着危機。
有些被稱為癈青的年青人,空有滿腔理想,卻苦無伸展之處,不願徒嘆奈何而最終選擇鋌而走險,終釀成今年大年初一晚的禍患!
在躁動的社會氛圍中,執政掌權者不能草率地治理百姓就說平安了,而其實沒有真正平安過!(耶8:11)我們雖想望和平,但信徒也不能一味宣揚和營造平安的假象,而無視社會上不公義、無憐憫的事情。我們可以宣講和諧的信息,但並不代表存在的問題就得着解決。求主讓在地上的教會能作好祭司和先知的職分,如明光照耀,將生命之道播種於這世代。
在新年祝願的時刻,但願救贖生命的主叫被黑暗籠罩的人心回轉,人人存謙卑的心,得着智慧,能夠真正的和平共處。

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

約翰福音 1:7-9

「這人來,為要作見證,就是為光作見證,叫眾人因他可以信。
他不是那光,乃是要為光作見證。
那光是真光,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。」

「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」是真光的特性,是在南半球或是北半球,人人都可以同時被光照。陽光有時限,燈光會斷電,但真光永恆不熄,常存世上,且能藏在人心,叫人能在黑夜歌唱;又或在人的生活面貌上映照出來,在彎曲悖謬的世代中如明光照耀(腓2:15)。雖然真光普照,但人卻可以拒絕接受,因為真會有人喜歡黑暗!這些人即或發現過曾有一線光照過,曾有一剎那的嘆息,但因積習難改、罪性難移,而甘願選擇活在黑暗之中,繼續享受罪中之樂。更有些人高舉人力,自詡理性或自以為是,就否認“真光”的存在。雖然聖靈會親自在人生中工作,但卻差人來執行傳遞之職。因此,約翰來了,作真光的先鋒;門徒也受差遣,在不信者之中「為光作見證」。(2016.2.28)

「這人來為要……為光作見證」指出施洗約翰的人生目的;其實他在出生之前,經已蒙選召,要做這見證的工作(路1:8-17)。他無疑是獨特和大有能力的,不過他也是我們基督徒身分的一個說明。像詩人所說的,我們在母腹中就已承受了恩惠(詩139:13);使徒保羅更說神在創世以先,就揀選了我們(弗1:4)。原來我們的出身,也像施洗約翰,早有神的命定!而基督徒的人生,就是要從世人中分別出來的;基督徒這名稱的由來,就是因為昔日在安提阿的門徒有與眾不同的生活表現。或許我們不能與施洗約翰那高大的身影相比,但跟他一樣,我們是今日主的先鋒,在人認信主之前做點工夫,並且藉着所領受的真光,映照世間的黑暗。(2016.2.21)

經文中的「這人」是施洗約翰,他被稱為基督的先鋒;在人接待主耶穌來之前為主開路,就是預備人心,以聽受福音。他的生活不同於世人,他的簡樸和正直成為他見證的力量,所以他可以以身服人。沒有那樣的生活,他就不具備作先鋒的條件。正因為他在生活上接受了神擺放、塑造,就造就了自己。信徒所處身的環境,也是神要操練我們的地方,盼望我們在其中能得勝自我、得勝試探,好作個合用的見證人。不過現實世界像個大旋渦,會把人牽扯進去;我們得小心,免得隨波逐流。信徒不能自己陷入黑暗,而還能去見證光。不過無論約翰有多好多強,但「他不是那光」,正是要提醒我們要小心自己和見證(提前4:16)。在黑白模糊、是非難分的時勢,我們自己心中更需要先有真光。(2016.2.14)

信徒大都知道主是「真光」,但多數人只有個模糊的意念;而常常聽到的,是被用作命名吧!「真光」(true Light)是由“真”與“光”兩個單字組成,在約翰福音中,“光”是個重要的主題,主要用來對比黑暗,如「光照在黑暗裏,黑暗卻不接受光」、「我是世界的光,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」(1:5; 8:12; 另可參看11:9-10; 12:35-36; 12:46)。當然“光”字是沒有專利的,人間就有許多的光,有裝扮的、虛假的;且有些信徒自詡“有亮光”,但言行卻使人目瞪口呆!所以約翰不厭其煩地指出「那光是真光」。雖然「真光」這詞在聖經中只出現過兩次(約1:9; 約壹2:8),然而在這謊言充斥、虛偽的世代之中,就更顯得重要和寶貴。(2016.2.7)

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

希伯來書 6:1

「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,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。」

「竭力」當然是指用心用功、努力盡力,我們竭力的目的是“向高處行”(借用一首聖詩的歌名),但現實常常是沒有得着預期理想的結果。我們勤讀聖經,多多禱告,然而都像「撒的種多,收的卻少」(該1:6)。其實「竭力」除了表達力爭上游的意義外,同時包括了丟棄攔阻人前進的事物(林後10:5)。背負着過去,不論成敗,對於向高處行來說都是個擔子,有放下才能竭力,沒有放下過是不能說已經竭力了!我們不會像猶太人那樣看彌賽亞,「基督道理的開端」確是我們得救的根基,但我們也不能停留在信主得“永生”就心滿意足的階段,像信主得“水牛”那樣功利;誰又能牽牛上樹呢?教會中常有自以為資格夠老的信徒,故步自封於過去的經歷,即使再多的事奉、進修,也是事倍功半,甚至徒然。要倒空,才能被充滿;先謙卑,才能被提升;有這樣的操練才算是「竭力」。(2016.01.31)

不少信徒受不住俗世潮流的沖擦,未能持定神既有的啟示和堅守聖經的教導,信心動搖了,就不免有“離開”的。問題正是他們踏進了主的門檻,卻沒有持續向前,不曾離開那初始的階段。所以經文接着指出信徒必須「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」。因為“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,使徒保羅也如此自勉:「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,我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着標竿直跑。」(腓 3:13-14)「完全的地步」可以是指認識主的水平,或是屬靈生命的成熟程度、與主的關係的深度等方面美好的進展,是信徒努力、竭力的地方。向相反的方向走,就是在基督道理的開端退後,就是離開主。其實人生總有問題,有人會選擇逃避,但我們講求信心的群體,當選擇的是跨過。(2016.01.24)

「基督道理的開端」意思是指初信的狀態、認受使人得救的福音。無疑認罪悔改、因信稱義是信徒信心和恩賜的起點,但整個基督信仰體系有極豐富的內容,是主為建造教會賦予我們的恩典。「進到完全的地步」當然可以說是仍然不足,需要進步;但也可以看是現在很好,還可以更好。信主者是已蒙大恩,但前面仍有更多更大更美好的恩惠待領!像嬰孩吃過奶再吃乾糧、像學生先是幼稚園,然後是中小學……我們長大成人所需要的,主早有預備。我們既為基督徒,對教義當有所了解,知道字句也要認識字義,知道真道也要認識真理,知道主言也要認識主旨,以致能像主所說的,把生命建立在磐石上,得以堅穩,能夠抵擋俗世洪流,個人的生命經歷更新變化,討主喜悅。(2016.01.17)

靈命成熟的程度,標準可以人人不同,並且怎樣解讀聖經也有差異;所以信徒不能自滿,必須精益求精,不斷突破自己所在的境界。不過處境、背景、心境等等因素,往往影響了人的表現、信仰的追求和實踐,甚至窒礙了成長,攔阻了人與主建立更美的關係,使人不能進到完全的地步。所以信主的人要靠主。主耶穌已應許了我們真理的聖靈,使信徒更掌握聖經要義、更明白神的旨意,幫助我們進到更完全地步的。所以不可消滅聖靈的感動;因為祂要指教我們,叫我們想起主的話,引導我們明白真理,使信徒能夠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。現代化社會的信徒有不少方法提升信仰的深度,但那都是「完全」的一小部分;即或知識增加了、信心也強化了,但更重要的仍是越來越貼近主,越走越像主般完全。(2016.01.10)

對信仰有認真的、對自己有要求的信徒,當然盼望能像這經文的指示「進到完全的地步」,甚至為此而願意付出更高更多的代價。除非我們不介意平庸、滿足於此時,那就毋須什麼進步了!或者我們根本不曉得經文「完全的地步」是個怎樣的標準,所以就無從追求。在現代社會,我們習慣以資歷:年資長(信主日子長)、知識高(有高深學位)、崗位重(是教會領袖)等等來判斷人是否已夠資格,而這些外在因素竟然也變成分別信徒靈命程度的元素。但是否真正成熟,其實在乎有否追求結出聖靈的果子(加5:22-23),而不是像昔日猶太人那樣,將自己的信仰封存於字句的框框之中。「竭力」指出「完全」尚未成功,信徒仍須努力。這是個很普通的道理,使徒保羅也如此說:「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努力向着標竿直跑」(腓3:13-14)。(2016.01.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