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

羅馬書 1:11

「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,使你們可以堅固。」

屬靈的恩賜可以分的嗎?在許多信徒的觀念中,屬靈的恩賜,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(林前12:1),那麼使徒保羅何以前言不對後語呢?屬靈的恩賜由聖靈所分,殆無疑問,只是又再說可以由人來分,若不是僭越,那就要分辨這節經文所講的究竟是什麼恩賜。如果那是像在為提摩太按手的時候所提到的恩賜(提前4:14; 提後1:6),則可以看是指着“職分”方面的意義而言,如今日的按牧禮,那麼保羅作為使徒,自然有“分”的權柄。對於當時剛剛成形的教會,有正式被任命的的、被認可的領袖,是群體的需要;其實任何教會都有這樣的需要!得到被分的,乃是神的恩典和賜與,也可說是神揀選了領受的人;那當然是人的榮耀,但為的總是建立基督的身體,叫教會堅固。這也是信徒信心的功課。(2015.4.5)

若不把「屬靈的恩賜」看成“職分”,而福音派一般又不會視之為“靈恩”,那麼能讓人來分的屬靈恩賜,還可以是什麼呢?不少人認為那該是指着聖道而言,況且使徒保羅最擅長的,莫過於講道、教導真理,所以他要“分”的應是“靈糧”,好讓信徒藉着裝備聖靈的寶劍而得以堅固!不過這經節字句的意義顯然闊得多。如果從目的看,恩賜乃互為肢體(羅12)、叫人得益處(林前12)、建立基督的身體(弗4),故此無論什麼恩賜、保羅分與不分,他所有的恩賜都為叫教會得幫助、得恩典。但除了他所處身的地方,或曾經到過的教會,並不是每處的肢體都能得到保羅恩賜的好處。而保羅在寫羅馬書的時候,應該沒有去過羅馬。正因為還未到過,就在他的書信中流露出一份盼望──羅馬教會也能“分”到他的服事以至果效──被他屬靈的恩賜來造就。(2015.4.12)

屬靈的恩賜乃為教會、群體而賜下,當然神可以恩待個别的人,但也不一定是為領受恩賜者自己。使徒保羅明白,不論自己有多少恩賜,有多強的能力,全都是為成全別人、為建立教會。能被立為使徒,是莫大的恩賜;其實能被神使用,已是人最大的榮耀!神並且供給他事奉上的需用;作為受差派的使者,主賦予他權柄和能力;作為被揀選的器皿(徒 9:15),就盛載了能讓人分的恩賜;甚至他過去善的經歷和惡的體會,都能成為別人的祝福。其實他的生命本身就是神賜予人的恩賜。像主耶穌在逾越節最後的筵席中,以分餅來比喻自已的身體,門徒分受了,就是得着了由祂的身體所成就的救贖。新約的信徒要與主同工,常常以保羅為事奉的榜樣,但願我們都能以自已的生命為恩賜,讓別人分到屬靈的祝福。(2015.4.19)

「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」——要能夠像保羅這樣說,那需要有多大的信心?又或者需要有多大的能力?我們一直以為要學習謙卑,就不敢把話說得大了、把自已看得大了!不過,如果保羅自已也教導人「不要看自已過於所當看的」(羅12:3),那麼他這句說話就不會是誇大其言。他是指出了自已作為肢體的心願,也是按着主叫我們成為一體的心意!信徒由被揀選、得救贖、受聖靈、蒙差遣,到在主裏成為一體,那樣不是恩賜?如果保羅有分於身體、有可以分的恩賜,那麼我們要問的,是自己有什麼可以分的。我們得着新生,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恩賜,所以保羅教導信徒將身體獻上來事奉(羅12:1-2)。雖然我們都不敢自高,但「那在你們裏面的,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」(約壹4:4),是我們可以分出恩賜的根據。(2015.4.26)









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

栽於青草地


“青草地…溪水旁”──曾幾何時,是教會中的“金曲”!歌詞出自為人熟悉的詩篇,詩二十三2──「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」,和詩一2──「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」。每當講到“青草地,溪水旁”的時候,總叫人心裏增添一分恬靜的感覺,所以現今樂壇上也有人引用於歌曲之中。

這些詩句,還有加上教牧同工和釋經學者們常常的鼓勵,要叫信徒追求栽種自己在「溪水旁」,那兒就是我們信徒維持生命的泉源,也是能以開花結果的必要條件。詩一2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了,那是「耶和華的律法」,就是我們所學的道、所讀的聖經。

我們較少提說“青草地”。那兒究竟是什麼地方?不少解釋也把青草地指向神的話語,是供應羊群糧食的地方。信徒飽餐真道,生命就得滿足,疲乏的可以重新得力。或許我們都慣把詩二十三2中的另一句──「可安歇的水邊」,作為「溪水旁」的另一註腳;飽享青草,更有水的滋潤。我們又會把這“水”看作活水,乃是聖靈的作為,故此當“青草地”接上了“溪水旁”的時候,就是加倍的、豐盛的供應了!

青草地,當然可以是“吃草”的地方,但更是我們生活的居所。所以詩人不提吃於青草地,乃是“躺臥”其上,意味了那是人經歷風霜、身心勞累之後歇息的藏身處,就像浪子歸家一樣,是神迎接祂子民的家園。

詩篇二十三篇無疑是常常唱頌的,但最多聽見的場合,可能是在喪禮,並且特別有使人寧謐的作用。所以青草地又像是指向天堂,是人歸回、與神重聚的地方。在那裏,人才可以有永恆的休息,因為獨有耶和華能使人安然躺下睡覺(詩4:8)。在主的懷抱裏,人不再驚懼死亡,悲哀、哭號、疼痛都成為過去(啟21:4)。

詩篇中就常常流露出詩人嚮往的地方,就是神的殿、神的居所。在這個世代,信徒又在何方朝聖?在哪兒親近主?如果舊約中人需要具體的聖殿,那麼今日信徒是否只需要在心中、在空中等等抽象的觀念,就滿足、夠用了?無所不在的神又是否自然而然地要跟我們同在呢?

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」(約1:14)為要告訴人「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」(啟21:3)。由舊約的帳幕到新約的帳幕,由道成了肉身到基督的身體,我們的主就是盼望能與人實實在在地一起生活,祂要與所有屬祂的百姓在一起。所以聖經強調群體性,救贖乃是神國度的開端,完全的救恩、生命的建立,人還需要竭力。只是,可惜得很,現代信徒像是脫離了現實的教會,走進了虛擬的敬拜之中。沒有基督的身體,還有基督的肢體嗎?

雖然信徒可以把基督的身體無限擴充,參與什麼機構、事工、特會等等,都能使自己心意滿足,並且造就自己強大的能力!但新約重視地方的教會,也重視教會的建立;教會是培育信徒生命的地方,不單是能力,更是關係,彼此的造就、主裏的相通、禱告的記念、生活中同行……教會,就是有那麼多元的功能。教會,也多有與你不同的人,有男有女,有長有幼,有強有弱,所以教會是個“家”。今日教會信徒流失情況嚴重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愛這家。年青信徒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仰,家長把子女送到機構去培育……家主看到這樣的一個家,會是何等的難過呢?

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,神的榮耀漸次離開了聖殿、聖城。沒有神的聖殿,你還要去嗎?原先是百姓的心遠離了聖殿,他們的腳步也走開了!人自己也不要的殿,無所不在的神為什麼還要留在那裏呢?如果信徒流連在世俗之中,追求的是個人的欲望,崇拜的是世界的勢力,服待的是物質和瑪門,這樣,神的殿變得荒涼也是必然的。

只有大家都熱切耕耘的土地,方可能成為現實世界中的青草地,讓長的幼的,都能在其中與主同在,得着生命的造就。





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

歌羅西書 4:2-3

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
也要為我們禱告,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,能以講基督的奧祕。


信徒「要恆切禱告」,不單只是使徒保羅的吩咐,乃是敬虔的猶太人一直秉行的信念,更是法利賽人隨處藉以表現自己的行為!初期教會的信徒因為領受了使人扎心的道,並經歷了聖靈的彰顯,就恆心祈禱。(徒2章)其實是信主的、是拜偶像的,都會禱告,甚至異教徒的表現比基督徒更顯熱誠。當然任何宗教的信徒有求於他們所拜的對象,不免都刻意地有些表現,以求取悅他們的神。基督徒常常禱告,為的又是什麼?主耶穌的教導是「你們要先求祂國和祂的義」,主禱文就以天父的名、祂的國和的旨意為先,因此就分別出基督徒和異教徒禱告基本差異。所以禱告要警醒感恩,而不是一味的只顧自己的事而祈求。(2015.3.1)

許多時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——常常禱告究竟有什麼内容?若難以避免出現不斷重複的求問,豈不是正中主耶穌的質疑嗎?(太6:5-8「不可…許多重複…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」)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,「恆切」是指出禱告者的態度,而不是指次數。被主責備的法利賽人式的禱告,則徒有頻密的動作。雖然密度也是衡量祈禱質素的表現,正如信心需要以行為彰顯,但若然缺了内涵,那還算是禱告嗎?「恆切」有譯作「恆心專務于」(呂振中),就是不怠懈的心志,加上一心一意;專注於禱告本身,並非個人的話語,也非別人的品評,更非世人唸經般的呢喃。(2015.3.8)

主教導我們以禱告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(如“主禱文”),有時信徒也不免感覺自己囉嗦唚氣!其實人生之中任何事情,許多都一再出現;「已有的事後必再有,已行的事後必再行;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」(傳1:9)所以我們的禱告,事實上是不會有什麼空前絕後的新事的。其實我們常常都在相似的、甚至一樣的情境中軟弱敗退,而那正正是我們要面對、要帶到主前求恩惠、求幫助的時刻。人總要學習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,故此這些敗績當然成為我們禱告的必要元素了;並且這也是人努力不懈的靈性操練,需要保持警醒,好能夠持守下去。(2015.3.15)

保羅呼籲信徒恆切禱告,「也要」在祈禱中記念他和他團隊的事奉。人人都不能避免面對人生的挑戰、困難,而我們卻有可交託自己的救主;信徒至高的永恆的感恩,豈不是得永生嗎?感恩之餘,信徒可有為別人著想?可有盼望親友也都同得福音的好處?毫無疑問,傳福音是教會全體的工作,也並非一年度的佈佳音,是我們人人都需要分擔,都要為此而警醒。當然恩賜不同,職分有異,不一定都是扮演“口”的角色;但也一定有分配你的工作。在前線保羅,就提醒在後方肢體提供支援。今日教會不缺乏佈道工作,但信徒又常常覺得公開的大型佈道會,比堂會辦的果效好得多;若留意投放的資源,比較之下堂會顯得極其虛弱!不計實質的需用,佈道最需要的是屬靈的供給。如果地方的小教會都能實踐保羅的教導,恆切地為他們的傳道人、佈道活動禱告,那麼理想的大型佈道會果效,也同樣會在你的堂會中出現。(2015.3.22)

「恆切禱告」是靈性生活的狀態,而「警醒感恩」則是恆切禱告的内容。在實際生活中,我們的信仰呼籲信徒要思量和交託所面對的挑戰,也要數算主恩而從中得力。那不單是因為生活迫人,而信徒有了可靠倚的後台;那更是信心的體現,靈命成長的要素。我們並非假設神是存在的,祂更是要長遠活在信徒生命裏頭。故此祈禱就是關連昔在、今在的神;並且放眼永在的神國。故此保羅凡事先求神的國,也呼籲信徒為福音的傳揚代求。永生的奧秘,本就不是人力能夠成就什麼,但我們信徒卻可以藉此與主同行,能以經驗和有份於神聖的作為!但首先得益的,乃是自己的靈命。(2015.3.2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