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

恩典之路

【恩典之路】 (粵) 小小修訂之前出過嘅歌詞

蒙基督慈恩,召我窄路共行;越幽谷崇山,祢幫扶賜安穩。
人間中惟一,為愛獻己犧牲;神祢引牽到永恆,這一生,何愁厄困!
前進信步行,神微聲呼相跟;恩道恩言,讓我靈命更新。
前進按路行,神慈聲呼相親;恩惠恩情,是祢施妙愛的烙印。

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

【 尊主頌今讀 】(下)

  「我心尊主為大,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」,是屬神子民生命裏頭的態度。不過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之中,我們可以“樂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了!若不是在現實生活裏經歷過超然的主,誰能以救主樂?即使深信自己能靠主能得永生,都要問“樂”從何而來?那是個人的平安感?是神給你不死的保證?抑或祂竟然賜你身體健康又家道豐富?……

  我們這些現代社會的世俗人,安享太平日子多年,所追求的,常常是什麼什麼生活享受,即使信了耶穌,也不脫中產的甚至富豪的生活;老實說,我們是不會太多了解人間疾苦的。我們甚至不大喜歡長者們老氣橫秋訴說如何走難、如何捱出頭……。談及那些首富們的奮鬥史,那頂多是茶餘飯後送贈的甜品,也沒有什麼參照價值,不過是“時勢造英雄”的故事罷了,然後嘆息一聲:時不與我也!跟着繼續吃喝,繼續過着以神賜給我們的物質為樂的生活。

  既得利益者都相當貫一地要保持固有的生活狀態,也自然地拒絕任何會改變自己既得優勢的事情。安於現狀,叫人難以感受靈裏的喜樂。惟有渴想改變、更新的心靈,才會感受到為神為人預備的喜樂。

  馬利亞遇上的事情,不單是叫她改變的事情,甚至可說是件顛覆的事情!(“顛覆”是近年教內也常用上的詞語,著作也有《顛覆靈性》、《顛覆現實的基督論》…等) 且是顛覆她社群的事情。四百年來沒有先知說話,如今竟然有天使來報信?! 伊利莎伯這個女人,聖靈竟然充滿她、叫她說話,而她的祭司丈夫反而被罰啞了?! 童女竟會產子?! 彌賽亞竟然不來自帝王之家?! 給民族的應許,給大衛福分,這麼偉大的任務,要交到的一個微小的家庭、一個小女子身上?! 「怎麼有這事呢?」(路1:34) 「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」(來2:2),那麼不久就會有顛覆這個衰敗社群的事情發生了。神要行這樣的大事,怎能不叫人喜樂?

  對於馬利亞來說,那可不單只是個人的領受,她的頌詞,正好反映出她群體所盼望的將會得以實現,就是救主的降臨,扭轉乾坤。祂是叫馬利亞以之為樂的神。有如約伯,「從前風聞有祢,如今親目看見祢」,不經先知、不用祭司,馬利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、顛覆舊觀念的奇妙事情,不期然地發出感恩讚美。雖然那盼望曾經是多麼的遙遠,但不曾忘記,而現在時候到了,「那有權能的為我們成就大事」。能知道神要成就祂的應許了,神要行動了,是多麼的令人歡喜快樂。

  今日我們披上基督徒的外衣,假若沒有那種像馬利亞所感受到的“顛覆”,那麼我們的心靈不過像一潭靜止的湖水,連漣漪也沒有(遑論風浪),即使景物如何佳美,你如何留戀,都得留意那是否一池死水!或許仍有人會為一點漣漪而埋怨神呢!或許我們那自我的本性,害怕改變,也難於感受旁邊盪漾的波瀾。

  能感受他人的處境,正是馬利亞以神為樂的重要元素。無論她自己是否生活安穩,但她曉得自己社群中有的是卑賤和飢餓的百姓,她也看見狂傲和有權位的人對社群的壓迫;作為其中一分子,她知道百姓需要神。神始終掌權。

  今天,就讓這頌詞成為我們禱告的方向:「我心尊主為大,我靈單單以神我的救主為樂!但願祂顧念這兒百姓的卑微。從今以後,願萬人稱揚主成就的福:『那有權能的為我們成就大事;他的名為聖。他憐憫敬畏他的人,直到世世代代。他用膀臂施展大能;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。他叫有權柄的失位,叫卑賤的升高;叫飢餓的得飽美食,叫富足的空手回去。』 求主扶助我們, 記念這城和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百姓,施憐憫直到永遠,阿們。」


#尊主頌

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

從聖餐談到行禮如儀

  關於聖餐(林前11:23-26),不論稱之為“主餐”或“擘餅”……,都是在「主耶穌賣的那一夜」所展開;祂吩咐門徒要繼續「如此行」,成為大多教會的“聖禮”。還有,不論你持守哪一個餅與杯的神學說法,都不能略過聖經所記載主的說話:「你們要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我。」

  記念主,就是這禮儀的精要;所以教會常常或定期以擘餅、分杯的聚會來記念主。主吩咐遵行了,只盼望信徒不是慣性地“行禮如儀”。

  問題是,不論有沒有聖餐,門徒當然、也必然會記念主;因為我們會禱告、默想、讀經、靈修……。故此,信徒其實經已是常常記念,平常得有如“開餐”。聖餐也是在主和門徒“開餐”之際吩咐下來的。既然信徒必會也必有念記主的行為,那麼聖餐的獨特性何在?主為何要命定一個“禮儀”,要教會如此記念祂?

  從教會的實踐、歷史之中,聖餐又實實在在帶來信徒在靈性上的造就。就在分享餅和杯的時候,那種與主團契和合一的感覺,還有為我受傷和犧牲的感動、為愛捨命成就救贖的感恩,與及我之不配和卑微的感受……,真有「親愛恩主,引我更親近,到祢受死寶架前;引我親近,親近,更親近恩主,到你流寶血身邊。」的感觸!(詩歌「更親近恩主」~生命聖詩370)如此豐厚和深遠意義的記念,又豈能掉以輕心?又豈是過時過節、風潮習慣等被形容為“行禮如儀”的行為可以相比?

  其實人世間許多禮節,都有其故事;例如,成人們可會問:中秋為何要點燈?端午為何要吃粽?即或你記得那些史事,但吃的時候可會記念什麼嗎?不過照吃如儀,過節如儀,放假如儀。還有公司年飯、友朋慶生、出席不認識死者的喪禮……也行禮如儀,有何意義?如果人只活在自我的世界,目中無人,那麼這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意義;除非知道人情、曉得倫理、重視關係、常存愛心。

  所以許多家庭重視過時過節,行禮如儀為的是家人一起“開餐”!即使基督徒出席異教徒的喪禮,行禮如儀為的是情、對友朋的愛!那些在災難之處獻花、燃燭的人,乃為人生加添溫情,且在患難之中彼此記念。

  “行禮如儀”本帶着負面的色彩,不過人若能深思,真心的記念,那其中的禮和儀都能帶動你的靈魂呢!

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

【 尊主頌今讀 】(上)

未知弟兄姊妹讀《路加福音》中馬利亞的頌歌時可有疑問?

當伊利莎白向她問安,又被聖靈充滿,讚美「我主的母」,宣稱她和所懷的胎是有福的(路1:42-43),馬利亞的回應雖是感恩、讚美主之辭,但卻完全沒有提到腹中那「 要為大,稱為至高者的兒子……要作雅各家的王」(路1:32-33)的耶穌。母憑子貴的小女子,竟然忘記了所懷的胎,真是難以想像!

馬利亞感受了什麼?那被稱為〈尊主頌〉的著名篇章,是回應了什麼?

當然,頌詞中「萬代要稱我有福。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」(v48-49)兩句,讀者可以說那是指向先知的信息:「童女懷孕生子……名叫以馬內利」(賽7:14),就正是馬利亞的故事。但即使再把「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,施憐憫直到永遠」這節(v55),都算進她要誕下的耶穌的事情,所佔篇幅也實在是少,而且都並非直接回應伊利莎白,也不是直接“講耶穌”。不過在她言辭之中,又的確充滿了對彌賽亞的期待。

也許是自己的孩子相比起社稷的救主,角色就顯得沒那麼重要吧。又或許當日的馬利亞,和其他平民百姓一樣,心裏一直等候的,是救贖,是一位救主。打從天使報來蒙恩得子的喜訊,她聯想到的,就是舊約中應許的實現。

「他憐憫敬畏他的人,直到世世代代。」(v50)「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,施憐憫直到永遠……」(v55) 這兩句話重申了神的憐憫。是的,先知所言「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,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。」(賽9:2; 太4:16)是百姓的期待,渴想著光明乍現,重見美景。是的,這是普羅大眾──特別是頂著重壓、承受逼迫者的盼望。即使在今日,也是我們的理想。只要放眼看,用心去感受、思想,就會知道我們的處境,看見周遭盡是窘迫中掙扎的靈魂。是的,我們需要主的憐憫!

我們只能認定,惟獨神是我們的拯救,是我們的明天和出路。馬利亞就按著她的信心,和對神僅有的認識,滿懷希望地從心裏發出呼喊。仔細看她對神作為的讚美,其實是向窮困的、被囚的、受壓制的人發出宣告:「祂用膀臂施展大能;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祂趕散了。祂叫有權柄的失位,叫卑賤的升高;叫飢餓的得飽美食,叫富足的空手回去。」

是的,「我們的主以憐憫為懷」(詩116:5),但願今日信徒也同有馬利亞的心懷,在喜樂中毋忘社會中的弱者和“被”軟弱的人。

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歌羅西書3:10

「穿上了新人。
 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,
 正如造他主的形像。」

在今日講自我又不論真相的世代中堅守信仰,當然需要單純的信;那是勝過世界的必要條件(約壹5:4)。但不要以“不變應萬變”!信心不是一次過的決定,乃是一生隨主的行動,持續前行,不斷更新才是「新人」。不過故步自封是人的“死穴”,不思更新是「自己欺哄自己」(雅1:22)!要勝過那惡者,需要認識神和祂的道(約壹2:13-14),所以有學問、有能力的使徒保羅「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」,反是「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」(腓3:13),為要更深的、對主有有更新的認識。世界和那惡者不斷變身來欺哄你,信徒也要不斷更新來應對,以更像主的生命來得勝再得勝。
(2017.4.30)

「因信稱義」的信仰中首要的是“信”。知今是而昨非,棄假歸真,明白人善之不逮,知道惟獨基督能使人成為「新人」。不信、小信,聖經就只是字句,難以叫人生命改變、更新。本於信以致於信(羅1:17),是基督徒信心成長的路;信心由一點到一生,屬靈的知識也是由一點到一切(西1:9)。我們雖穿上了新人,若不持續更新,難保新也會變舊,信心也會倒退,多浪費!要更新,就需要進補,「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...因此漸長」(彼前2:2)。汲取更多聖經、神學、教會……等知識,能促進靈命的成長,從而使人更像主。(2017.4.23)

信主年日不同,對主的認識想當然會有分別。無論是信望愛、教會生活,以至屬靈生命等等,正常來說,都會累積越來越多的認識。所以需要不時反省,自己對信仰多了什麼認識。論到增加,人常常是計算多少、從平面看,不大習慣檢視其他層面,例如深度。這裏說知識上更新的目標是像主,那是指出信徒要往靈裏、生命裏面走,並非四圍走。更多不等於更新;學問高、頭銜大、日子長,不等於靈性更壯、心胸更廣,反而有自我膨脹的危機!我們要更新的知識,是跟主關係上的,追求的是「真知道祂」(參弗1:17)。(2017.4.16)


如果說人之不信神,是因為未曾認識祂;其實同樣的邏輯一樣可以應用在信徒身上。如果我們自稱信主,卻不大認識祂,那麼也不會有多大的信心,甚至跟未信者也沒有多大分別!本來信主之時是人生命的轉捩點,但信徒若率性自我、習慣因循、害怕變化、吝嗇代價……,沒有順應真道,又怎會像主?先知早就宣告:「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,竭力追求認識祂」(何6:3,在撕裂、受傷的日子,特別有需要)。不樂意多走一步,自然錯失了走前一步的眼界和經驗,其實是放棄了信仰帶着的福祉,疏遠了賜恩的主,怎像祂?(2017.4.9)



能夠穿上新人的這人,當指信主的人。使徒保羅稱認識主之前的“我”為舊人,是「在罪中活著」(羅6:2),「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」(弗4:22);所以既為新人,就要把有這些壞了的言行棄絕(西3:9)。信了主,展開更新,一方面是主賜重生的生命,另一方面是人把老我改換一新(弗4:20-24),像穿上了新衣。對基督徒而言,這些經文和教導或許都是耳熟能詳的道理,不過現實常見的是予人“分別不大”的印象。或許生命更新需要「漸漸」,但「穿上」意味著立刻,起碼外在生活要讓人感覺到你是真信主的,沒有自欺欺人。(2017.4.2)

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

希伯來書 2:1

「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,恐怕我們隨流失去。」

希伯來書作者「恐怕我們」在潮流中失守,乃是他自己的心聲!是的,除了屬主的能力,人不能保證在各樣的爭戰中得勝。今日我們也見過不少教會強人倒下來的例子,令人扼腕歎息!作者深明此理。因為我們並非與屬血氣的爭戰(弗6:11-12),乃是抵擋魔鬼——那試探人的、扮天使的、說謊的……信徒不鄭重主的聖道,就難免鄭重了世上的高言大智、虛言妄語。聖經清楚指出:「人若愛世界,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。」(約壹2:15)我們一心不能藏二主(太:24),你無可避免要作出選擇,不可能左右逢迎。(2017.3.26)

「隨流失去」原是沖走、漂去之意,表達出社會有惡浪,能強悍地把人沖走。當然也有為人所不察的潮流,在不知不覺間把人帶到不知那裏去了。無論人有多強壯、學問有多卓越、技能有多高超,面對著茫茫大海,都應該知道有界線有限度,不應踰越,以免置身險境;這是普通常識。不過人心最容易忽略最簡單的原則,輕視最顯淺道理;信仰也是一樣。一味追求高深或凡事皆視之等閒平常,都會在不知不覺間丟失去了起初的信念,越過聖經的道理,特別其中人生的指導。所以,信徒要「越發鄭重」所聽的道。(2017.3.19)

基督徒沒有不重視聖道的理由,只是重視的程度並非一樣。人人信主的原因不同、背景和環境有別、信仰的經驗和知識各異,種種原因使追求真道的熱情出現差距;雖然如此,信徒的目標卻是一致的,如使徒保羅所呼籲:「弟兄們......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著標竿直跑。」(腓 3:13-14)。「越發鄭重」淺白點說就是「必須更加密切注意」(新譯)、「必須更加留心」(標準),換言之,信徒就是會輕忽了真道的追求,所以聖經要多方地一再提醒,我們“當轉眼仰望耶穌”(生命聖詩293)!(2017.3.12)

信徒沒有重視所聽的道,信仰和見證出問題也是自然的。一方面是“老我”的問題本來就仍須繼續解決,需要道的清洗(約15:3);另一方面是信主之後遇上俗世的問題,若缺乏道的指引(提後3:15-17),就會按着舊性情舊習慣,那隨波逐流便是人之常情了。「隨流失去」不單是從俗,且是失敗、跌倒。信徒在信仰上不思進取,就會像世人說的“不進則退”;在風急浪高的世情中,沒方向,沒力量,「失去」的便是生命。不要忘記我們所聽信的,正是得救的道理,是生命之道。(2017.3.5)

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

教會要有光

被消失的十架記憶猶新,維權的依然芳踪杳然,而香港這一直被認為是福地的竟也不再是安全島。近日有人倡議設立官方的宗教事務組織,還有不久前有教會被徵差餉一事,香港的教會好像危機重重!其實本地信徒早在之前的動盪中從安舒區出走,加快顯露出教會的病痛!

即使沒有政治因素,教會還有社會問題的影響,和個別堂會(教牧長執)的問題。慣性、老齡化、力有不逮,還有信心不足,都限制了教會對時勢的回應。

不過使徒保羅的見證是「無論得時不得時」(提後4:2),無論有什麼限制,都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(西1:25)。信徒需要的,是將神常擺在自己面前(詩16:8),因為困難不會強過權能,十架不會重過主恩。長幼信徒和大小領袖都回歸聖道、回歸上主,才是教會的出路。

使徒保羅教導門徒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,要像明光照耀,將生命之道表明出來 (腓2:15-16)。論到生命之道,那不單是信耶穌得永生的道理,也不單是屬靈的操練、個人的神人關係;如果生命之道要向世界表明,那一定跟世人有關。曾幾何時,我們的信仰變成了個人的、私有的、小圈子的,教會有大公之名而漸漸喪失大公之實,有普世之工卻集中宣教!其實舊約的信仰表達常常在民生方面,而新約則多講及社會和人倫關係。創造又救贖人類的神並不只要你我罪得赦免,與祂同行,做個離地信徒,也盼望有公義和憐憫在世間輝映(彌6:8);所以作為宣稱認識神又懂得真理的聖徒們,就有需要叫神的真光,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裏有所得着的人,可以被高舉、被宣揚。(參弗1:12)。「我們既然蒙憐憫,受了這職分……將真理表明出來……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,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。」(林後4:1-3)所以不要以為「福音」是指上天堂有永生的道理,也是「神的道」,是「真理」,是從黑暗裏照出來的光(林後4:6)。保羅盼望信徒有這樣的承擔,因為這正是主耶穌的工作,如今交託了我們。

屬神的人要「追求公義、敬虔、信心、愛心、忍耐、溫柔。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。」(提前6:11-12)是指出信徒一方面要有個人修養的見證,另一方面是向外為真道作見證。所以論到見證時,我們不要只有如何得救的見證,或是如何蒙恩的見證,也要以言語和行動為真理作見證,彰顯聖經的真理。

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

祝願, 還願

華人過春節,每多祝願;即使新時代家庭,也多有在家中點綴上揮春,以願景和祝福加添多點過年的氣氛。親友碰面時,則不忘互道祝福;聽得最多的,莫過於“恭喜發財”。

作為教會牧者,每逢有人向我說恭喜發財,我是卻之不恭,雖然機會渺茫,而以傳道道為職事的,似乎是命定了沒有發財可能的工作,但神的旨意又誰可定斷?不過許多信徒和親友似乎都認為向牧師“恭喜發財”有點不敬,都盡量小心莫衝口而出,因為發財對傳道人而言未免太世俗了,但也太容易出口了!

正因為人人上心,所以朗朗上口,這句說話經已濫得像“食咗飯未”一般,像打招呼、開場白,多於祝福!或許發財的最終目的,就是吃飯;而吃飯,幾乎是華人自創世以來就有的迫切期待,“民以食為先”,是人人用盡洪荒之力追求的人生目標!而“朱門酒肉臭”一句,就道出了吃飯就是財主的特色,甚至把許多神所造的飛禽走獸吃至絕跡!相對“路有凍死骨”這句就顯示了貧者什麼都沒有,吃的也沒有!

在這新春期間,吃是我們花費最多的地方。所以我們還有許多向錢看的祝願,如家肥屋潤、金銀滿屋……等。聖經記載了神應許遵守誡命的人必“五穀豐登”,且「吃得飽足」(申11:13-15)。所以信徒不是不可以追求財帛,但不能變成金錢的奴隸,因為我們不能敬拜神,轉過頭就去了拜金(太6:24)。主耶穌就如此教導:「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」(太6:25)。其實在香港這兒,我們甚至不用特別講到信心,神“普遍的恩典”也經已夠用,何況我們又真是講求信心的體群呢!所以當我們祝願的時候,對人對己都應存着信心,不妄求,卻真切地禱告神使之應驗。

這類新年祝願,我們祈求什麼也好,大都歸結於生活上的訴求,如有為社會、為教會的,可算是突破了、有成長了。但不論所求是什麼,信徒可有想到還願?聖經教導「你許願不還,不如不許」(傳5:5),如果異教徒會“還神”,那麼我們自詡敬拜真神的信徒,會有這樣“神心”嗎?

基督徒得恩典,蒙憐憫是必然的,但一生都身處安全地帶的人,其實更難為所得感恩。所以聖經智者這樣祈禱:「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;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;賜給我需用的飲食,恐怕我飽足不認你,說:耶和華是誰呢?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,以致褻瀆我神的名。」(箴30:8-9)但願我們許願,不忘還願,以感恩的心過感恩的生活。

近日看到約翰衛斯理有“盡你所能賺錢”這樣的一句話,省起曾有信徒問老牧者,說自己沒有什麼恩賜可服事教會,怎辦?牧者問他最擅長是什麼?“賺錢”~“那麼你去賺多點錢,可以奉獻給神!” 原來衛斯理那句話還有下文:“盡你所能節儉,盡你所能奉獻!” 雖然我們只略有一點力量,但教會的主會為我們敞開一度又一度的門,叫我們有能力來還願。我們一點的擺上,無論是物質是心力,是對神的回應,也是還願,更是神要使用的事物。

展望香港未來要走的路會相當崎嶇,正如人生不必然全程順境,身為其中一分子,像信徒之於教會,需要承擔其中的義務和責任。我們可以用上使命、見證等等大原則來驅動參與,其實也可以單從自己有所領受而作回應,就是神想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;故此我們的生活言語行為,都應像「光明的子女」(弗5:8),在這艱難的世代,如明光照耀(腓2:15)。



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

約翰福音12:36

「 你們應當趁著有光,信從這光,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。」

當主說門徒要成為「光明之子」,意思十分清楚,就是要他們生活得光明磊落、聖潔良善,是世人都能看得見、感受得到的。這是作主門徒的見證。有怎樣的身分,就要有與身分相稱的表現,也是人生常理,正如任職什麼就要有什麼相關的要求一樣。如果人要按本性愛惡、看環境好歹而作反應,那要作主門徒就是個矛盾的選擇。因為門徒講求律己,不放縱自己,而要讓門徒的身分和素質顯明出來。若不從主道、不信聖經教導,那如何有光可以在暗黑世代之中映照出來?所以「信從這光」是作「光明之子」的必須條件,「信」主還需要「從」主,就是效法主耶穌,跟從祂的腳踪而行(彼前2:21),能映照出真光,讓「坐在黑暗裏的百姓,看見了大光;坐在死蔭之地的人,有光發現照着他們。」(太4:16) (2017.2.26)

要作光明之子,就要把握着仍然有光的時候「信從這光」,而「光」作為象徵,表達出那光不是具體的物理上的光,而是屬靈的、人生命裏的光。視物要有光,心中也要有光方能有所看見。物質世界可以打造不夜天,叫人盲目地張眼;哲理思潮又會令人眼前一亮,甚至視之為追逐的目標。又有迷惑人的假光充斥屬靈的領域,騙人依靠己力。這些路,使「人以為正,至終成為死亡之路。」(箴14:12)使徒約翰就指出「肉體的情慾、眼目的情慾,並今生的驕傲,都不是從父來的,乃是從世界來的。」(約壹2:16)所以使徒保羅提醒信徒:「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,不是憑着眼見。」(林後5:7),講信心,則必須認定對象。能叫人成為光明之子的,是「這光」,只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「真光」,信從祂的人,就能成為光明之子。(2017.2.19)

主耶穌這話的重點當然是光,「趁著有光」是道出了光不常有,就如有白日有黑夜,算是各佔一半。但那不是說人有一半的機會可得著光。浮雲可蔽白日,何況現今又有烏煙霧霾充滿大氣呢!而且外在環境因素是一環,人自己內裏的因素又是另一環。即使身處明光之中,但「你的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」(太6:23),故此這節文提醒人要「趁著」有光的時候,就是把握還有的“機會”。若“機會”是這經節的第一層次,接着就是“行動”──「信從」,三是“結果”──「成為光明之子」。沒趁着有光,不是沒有行動就是行動得不合時宜,也不會有應有的結果。反過來說,信徒是否光明之子,是從行動判別出來的,不是自稱的,也不要以為信了主,就必然擁有這美譽。不過當主說「趁著有光」,也表示了現在仍然有光,而我們仍能看見!(2017.2.12)

正如世人所言: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倘若連信徒都不能掌握住主的光,就遑論在彎曲悖謬的世代能如明光照耀了(腓2:15)!在主再來之前的世界,不論信與不信,人人都在與黑暗的權勢爭戰(西1:13; 弗2:2, 6:12);從基督教的角度看,人人都敗在罪的手上,無一倖免,惟有靠著十字架上的代罪羔羊,方得拯救。這度在暗中展現的曙光,是人生的盼望,就像在怒海狂潮中的救生圈,只有緊緊抓住,方不致滅頂。基督徒也要留心,曾經擁有,並非等同已到彼岸;我們還不知要等待多久,主才再來,而那惡者則把握他僅餘的時間,繼續擄掠。所以趁著還有光的時候,讓我們作工的工作,追求的前進,操練的繼續,到惡勢力要把一切的光都掩藏,不讓人得見的時候,我們裏頭有光足以自處,並且照亮別人。(2017.2.5)

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操練在主殿

讓人看到教會的好行動,當然是好見證,那是主給門徒的吩咐,也是貫穿新舊約聖經對人的要求。基督徒需要知道那是盡人的本分,誠如先知所宣告,是神向一切世上人所要的(彌6:8)。那是應作的,不是額外加上的工作;所以教會也做社會工作。〈傳道書〉講述人生,把一切對生活的態度、實務等,都歸結於「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」(12:13)

信徒敬畏神是理所當然的,謹守他的誡命也順理成章。當主吩咐門徒傳福音作見證,無論是叫作使命,或喜歡視之為命令也好,總之傳福音就是主耶穌給門徒的指定動作(可16:15),門徒需要謹守。不過我們會按領受,按恩賜實踐。“事奉”,是基督徒在好行為之外再多一重的任務。

在創造和神對人的要求來看,做一個“像”主的人,應比做一個“從”主的人優先。所以信徒“從”主,按吩咐參與教會各樣的事奉,又帶領了許多人信主,都不能取代靈命的操練。“像”主是關乎信徒自己的生命!我們不能「傳福音給別人,自己反被棄絕了」(林前9:27),所以使徒保羅提醒自己要「攻克己身」。

今天信徒不乏操練的機會、方法,但善加利用的卻少。更少信徒會把事奉看成個人的屬靈的操練!我們會參與事奉,不過會看成一件工作,所以完成了工作,對自己對服事的對象,都常常沒有滿足感,沒有的得着、回報,感覺是付出了、疲乏了,甚至孤單。這正是我們在俗世中的生活狀況,能忠心完成職責的範圍,便算是個好僱員;打工尚且會得到一份薪金作為回報呢。

只有把事奉看成操練,才有生命上的回報。事奉包括了在教會中作工、服事,也包括了禱告、崇拜等等。存著操練自己靈命的心志參與其中,必有所得。(筆者鼓勵大家讀一本有關於的經典著作~《屬靈操練禮讚》)

昔日主差遣門徒,同時賦予權柄,所以他們都有強勁的經歷。其實新約信徒都知道有“恩賜”,為要成全聖徒,建立教會。所以信徒需要各盡其職(弗4:12)。彼此服事、恩賜配搭,好讓教會強壯;基督的身體成長,就是信徒的健康。個人可以有多元多方的操練,但在群體中的操練,也是不可或缺的。參與事奉,乃是許多信徒成長的階梯,所牽動生命中的操練範圍大,由個性到人際、由知識到心思、由處事到處境……,莫不是操練的地方,讓門徒由“從主”進而“像主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