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

從聖餐談到行禮如儀

  關於聖餐(林前11:23-26),不論稱之為“主餐”或“擘餅”……,都是在「主耶穌賣的那一夜」所展開;祂吩咐門徒要繼續「如此行」,成為大多教會的“聖禮”。還有,不論你持守哪一個餅與杯的神學說法,都不能略過聖經所記載主的說話:「你們要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我。」

  記念主,就是這禮儀的精要;所以教會常常或定期以擘餅、分杯的聚會來記念主。主吩咐遵行了,只盼望信徒不是慣性地“行禮如儀”。

  問題是,不論有沒有聖餐,門徒當然、也必然會記念主;因為我們會禱告、默想、讀經、靈修……。故此,信徒其實經已是常常記念,平常得有如“開餐”。聖餐也是在主和門徒“開餐”之際吩咐下來的。既然信徒必會也必有念記主的行為,那麼聖餐的獨特性何在?主為何要命定一個“禮儀”,要教會如此記念祂?

  從教會的實踐、歷史之中,聖餐又實實在在帶來信徒在靈性上的造就。就在分享餅和杯的時候,那種與主團契和合一的感覺,還有為我受傷和犧牲的感動、為愛捨命成就救贖的感恩,與及我之不配和卑微的感受……,真有「親愛恩主,引我更親近,到祢受死寶架前;引我親近,親近,更親近恩主,到你流寶血身邊。」的感觸!(詩歌「更親近恩主」~生命聖詩370)如此豐厚和深遠意義的記念,又豈能掉以輕心?又豈是過時過節、風潮習慣等被形容為“行禮如儀”的行為可以相比?

  其實人世間許多禮節,都有其故事;例如,成人們可會問:中秋為何要點燈?端午為何要吃粽?即或你記得那些史事,但吃的時候可會記念什麼嗎?不過照吃如儀,過節如儀,放假如儀。還有公司年飯、友朋慶生、出席不認識死者的喪禮……也行禮如儀,有何意義?如果人只活在自我的世界,目中無人,那麼這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意義;除非知道人情、曉得倫理、重視關係、常存愛心。

  所以許多家庭重視過時過節,行禮如儀為的是家人一起“開餐”!即使基督徒出席異教徒的喪禮,行禮如儀為的是情、對友朋的愛!那些在災難之處獻花、燃燭的人,乃為人生加添溫情,且在患難之中彼此記念。

  “行禮如儀”本帶着負面的色彩,不過人若能深思,真心的記念,那其中的禮和儀都能帶動你的靈魂呢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