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

栽於青草地


“青草地…溪水旁”──曾幾何時,是教會中的“金曲”!歌詞出自為人熟悉的詩篇,詩二十三2──「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」,和詩一2──「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」。每當講到“青草地,溪水旁”的時候,總叫人心裏增添一分恬靜的感覺,所以現今樂壇上也有人引用於歌曲之中。

這些詩句,還有加上教牧同工和釋經學者們常常的鼓勵,要叫信徒追求栽種自己在「溪水旁」,那兒就是我們信徒維持生命的泉源,也是能以開花結果的必要條件。詩一2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了,那是「耶和華的律法」,就是我們所學的道、所讀的聖經。

我們較少提說“青草地”。那兒究竟是什麼地方?不少解釋也把青草地指向神的話語,是供應羊群糧食的地方。信徒飽餐真道,生命就得滿足,疲乏的可以重新得力。或許我們都慣把詩二十三2中的另一句──「可安歇的水邊」,作為「溪水旁」的另一註腳;飽享青草,更有水的滋潤。我們又會把這“水”看作活水,乃是聖靈的作為,故此當“青草地”接上了“溪水旁”的時候,就是加倍的、豐盛的供應了!

青草地,當然可以是“吃草”的地方,但更是我們生活的居所。所以詩人不提吃於青草地,乃是“躺臥”其上,意味了那是人經歷風霜、身心勞累之後歇息的藏身處,就像浪子歸家一樣,是神迎接祂子民的家園。

詩篇二十三篇無疑是常常唱頌的,但最多聽見的場合,可能是在喪禮,並且特別有使人寧謐的作用。所以青草地又像是指向天堂,是人歸回、與神重聚的地方。在那裏,人才可以有永恆的休息,因為獨有耶和華能使人安然躺下睡覺(詩4:8)。在主的懷抱裏,人不再驚懼死亡,悲哀、哭號、疼痛都成為過去(啟21:4)。

詩篇中就常常流露出詩人嚮往的地方,就是神的殿、神的居所。在這個世代,信徒又在何方朝聖?在哪兒親近主?如果舊約中人需要具體的聖殿,那麼今日信徒是否只需要在心中、在空中等等抽象的觀念,就滿足、夠用了?無所不在的神又是否自然而然地要跟我們同在呢?

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」(約1:14)為要告訴人「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」(啟21:3)。由舊約的帳幕到新約的帳幕,由道成了肉身到基督的身體,我們的主就是盼望能與人實實在在地一起生活,祂要與所有屬祂的百姓在一起。所以聖經強調群體性,救贖乃是神國度的開端,完全的救恩、生命的建立,人還需要竭力。只是,可惜得很,現代信徒像是脫離了現實的教會,走進了虛擬的敬拜之中。沒有基督的身體,還有基督的肢體嗎?

雖然信徒可以把基督的身體無限擴充,參與什麼機構、事工、特會等等,都能使自己心意滿足,並且造就自己強大的能力!但新約重視地方的教會,也重視教會的建立;教會是培育信徒生命的地方,不單是能力,更是關係,彼此的造就、主裏的相通、禱告的記念、生活中同行……教會,就是有那麼多元的功能。教會,也多有與你不同的人,有男有女,有長有幼,有強有弱,所以教會是個“家”。今日教會信徒流失情況嚴重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愛這家。年青信徒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仰,家長把子女送到機構去培育……家主看到這樣的一個家,會是何等的難過呢?

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,神的榮耀漸次離開了聖殿、聖城。沒有神的聖殿,你還要去嗎?原先是百姓的心遠離了聖殿,他們的腳步也走開了!人自己也不要的殿,無所不在的神為什麼還要留在那裏呢?如果信徒流連在世俗之中,追求的是個人的欲望,崇拜的是世界的勢力,服待的是物質和瑪門,這樣,神的殿變得荒涼也是必然的。

只有大家都熱切耕耘的土地,方可能成為現實世界中的青草地,讓長的幼的,都能在其中與主同在,得着生命的造就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