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

對教會的期望

誰會對教會抱有期望呢?除了信徒,在人際相互關係緊密的這個社會,差不多人人都會對教會存有或多或少的期望。或許應該問~誰對教會沒有期望?那些沒有期望的,會否因為曾經失望?

香港社會的基督徒人口比例不很高,並且傳統信仰使教會的認受性大打折扣。除了予人“講耶穌”的印象外,教會的慈善形象亦隨著社會經濟上的發展而漸次黯淡,低調的參與在近年且被個別社區人士那低價飯盒、麪包的光環映照得更為失色,在“蛇齋餅粽平安米”橫行的貧者越貧時勢之下,教會又如何能滿足普羅大眾和別有用心者的期望?一直以來服務社會發展開來的社會工作,又怎能不比下去!關愛基層雖然仍是不少教會的異象(Vision),但社會的訴求似更在乎於為他們發聲!在少數族類中算是大群又被定位為中產的教會,反而承受了社會上因貧富懸殊的而來的挑戰、生命生活的水平和尊嚴等等壓力……好些群體甚至認為高舉愛心的教會理應有更多的承擔,向執政掌權的爭取些什麼;他們這樣的期望可以嗎?那是教會要扮演的角色嗎?如果是,教會又可以“去到幾盡”?當我們為此火熱地傾情努力(Passion),但教會的大使命(Mission)又怎樣呢?

論到愛心,眾多熱門的話題都變成了教會的燙山芋,教會可以選擇性地回應嗎?雖然呼聲討聲聲聲入耳,但教會有可能世事國事事事關心嗎?當信徒陷入了“包容”和“抗爭”兩難的泥沼,為任何一方發聲,都會被打為與社會對立;因為社會原是聲音多元、價值多元……凡事多元,甚至各走極端,看來都是與教會「合乎中道」(羅12:3)的教訓背道而馳。

當某大堂會的牧者秉持真理,以同性戀為罪而被圍攻;另一大堂會的牧者以守法、和平為宗旨,反對“佔中”,也招來口誅筆伐;原來“棒打出頭鳥”的世人智慧竟是如此的真實,原來為道背十架也是那麼的真實!只盼望當事人都能肯定自己是按着主的盼望而“就義”!原來對聖經的詮釋和應用,也是各取所需,各有各說,和各有期望!

說句實話,教牧同工面對多元的訴求,豈能都有強有力的信心,並且有相應的才能,可以振臂高呼,而又贏得教會眾信和各方眾口的和應?

所以有能力的信徒,在好些世務世事上,許多時會比教牧同工更遠地站在爭逐的前線。不過我們雖然相信“信徒皆祭司”,但世人似乎不能接受專職的祭司參與得少,因而推斷教會缺席;甚至不少信徒也在埋怨教會不食人間煙火,好像自己不是“教會”似的!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是,現代社會中的教會,教牧以至為數不多的信徒領袖,都不被教會認可為代表教會,故此整個社會,因為看不見有像天主教有教皇一統的言論,認為基督教教會只不過是為本身存在而運作的企業。難道基督徒也期望有個教宗?

即使有教宗、有主教的教派,都沒有為小孩當街便溺的事情作出評論,為何要期望沒有一鎚定音的基督教教會會有人要代表教會發言,並且係按着某一方的期望來表達立場?例如同性戀的風雨,到今日同性家庭、變性婚姻的討論,教會雖有較為鮮明的一致立場,所以為此而發聲也較強烈,但卻不符少數人的期望,也被視為歧視、偏見、保守、霸權,並且以你不曾參與其他公共事務的藉口來褫奪你的發言權!所以既有的事實與想像的期望兩者之間無奈地存在鴻溝,使教會難以迎合世間的口味!

除了社會,還有政府,似乎也並不重視教會的存在。在社會資源缺乏的時候,教會多少也有點利用價值;例如有地方歡迎教會資助地方的建設,給你一點方便建堂;但到了自己有足夠的政經實力,教會只能面對被邊緣化的現實。當我們期望有像溫州那樣興旺輝煌的大教會時,不可忘記在世俗巨輪之下,不能配合的都得推倒,就算那是“三自”的也“冇得留低”!所以教會只能對教會的主有所期望,以為依附權貴的會有利事工,不單不符先賢政教分離的原則,且是自招煩惱!

雖然教會也甘於聚焦於福音工作方面,但直到政策觸及宗教、倫理,以致公義,我們這等被看作良善的順民---教會---就不可能不多言多語,執政掌權的不免也對教會有意見。在無神的政權下,連信奉基督的官員也不能為真理作見證,我們這裏有說是集體負責的問題,但即或有滿口經文的,就是連信仰也要用來負責他們的工作,連不符公眾期望的任何事務、政策,信仰都像被利用了來作背書,徒添社會對教會的失望!其實那全都不是教會所期望的!除了教會的主祂自己,誰能對教會有恰如其分的期望?

所以談及期望,我們必須知道任何期望都不等同真理。正如流行曲所表白世人的想法:“一人有一個夢想,兩人熱愛漸迷惘,三人有三種愛找各自理想”。俗世有俗世的觀點視角,他們各有自己的一套理念,不會因為你有聖經的準則、認識神認識真道而改變對你對教會的期望,但信徒自己則有責任追求真理的所在,像保羅的祈願:「我所禱告的,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,使你們能分別是非,作誠實無過的人,直到基督的日子;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,叫榮耀稱讚歸與神。」(腓1:9-11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