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

培養新一代

主耶穌「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」的成長歷程,是否只是個理想?

現代人越來越清楚培育新一代的重要,是因為憂慮到他們將來如何生活嗎?無論在工作能力、收入支出、作息時間和飲食健康,以至居住環境等等,都不大能夠讓較年長的一代感到安心。究竟將來他們有能力應付嗎?何況在躁動的時勢,更倍加不安的情緒。他們在亂象頻仍之時如何自處?

香港“佔中”仍然在討論、爭議聲中,台灣學生已佔據了立法院,又衝擊到行政院,導致暴力衝突。彼岸的行為,在現代網絡之中自然會與此間的氛圍互動,本地的群體已回應支持遠方的學生;其實“佔中”的發酵味道,早已在世界中散發!人家“佔院”的行動會否摧化我們的“佔中”?計劃中的和平示威、非暴力運動,屆時又會否演成全武行?誰能保證和平?如果該支持的我們沒有教導,要規避的我們沒有提醒,那是我們自己放棄了發言權。但我們卻自詡是認識真理的!

歷史中與強權抗爭的巨人,如美國的馬丁路得金、南非的曼德拉,都承受了由基督耶穌而來的榜樣,甚至印度的甘地,雖然自稱沒有一個特定的信仰,但受西方教育和基督的影響實在不言而喻!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:「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」基督徒既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,與祂早有盟約,就不可能把這盟約束之高閣,而逢迎於世俗中的勢力、物力、壓力。既然早有先賢印證了主道的能力,聖經更不乏榜樣和教導,那麼要問的,就是我們信心情況了。

與其為明天世代憂慮,不如先處理好自己的信心,堅定從真理而來的信念。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未來子弟、肢體的基礎。如聖經所言:「根基若毁壞,義人還能做什麼呢?」(詩11:3)

我們傳說着現代人越來越不重視“根”,沒有所謂“歸宗認祖”的意識,是何籍貫、那處家鄉經已不甚了了;就算是基督徒,也可以沒有教會、沒有團契,甚至沒有一套一定一貫的聖經真理,隨波逐流,以世俗文化作自己的信仰的核心,甚至以之加諸於基督信仰之上,聖經以人本為解讀的基礎。今人又有所謂“本地意識”的出現,由保育到維權,使人際社群之間更加壁壘分明。究竟人生之根該在什麼?是種族?是地域?階級?財富?文化?宗教?成長的信徒實必需要把自己信仰的根植於新一代。

基督徒自己若沒有扎實根基,跟世人沒有分別,只能在世人的範圍中選擇。所以在驚濤駭浪之中,主問門徒說:「你們還沒有信心麼?」(可4:40)失卻信心,結局就是在大海汪洋中沒頂。

按照福音,我們無須懼怕任何環境的波動。所考量的,乃是持守真道,以信心交託。或許自己交託自己容易,把別人交託則難;我們的信心似乎只停留在自己的時空,不能踰越,新一代可以各行各路!傳統的求神拜佛、穆斯林和猶太人,講傳統都比基督徒強,也更能持守他們的信仰。當我們盼望教會和信仰有美好的承傳,新一代能夠有信心面對將來,「能分別是非,作誠實無過的人」,就不能不為他們求「愛心在知識和各樣的見識上多而又多」(腓1:9-10),並且要學像使徒保羅對提摩太那樣的循循善誘,把根牢牢地植於要交託於他們的善道(提後1:13-14)。求主幫助我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